巧妙设计临床课题(案例讲解)

文章来源:创新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4/09/28 点击数: 字体:

临床课题与基础课题不同,要求相对略低一些。因为临床上面对的往往是患者,而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相对来说,如果用“基础医学”的眼光去设计临床课题,往往相当容易发表。下面整理了一些案例进行剖析,帮助大家了解如何设计一个“差不多”的临床课题,让你的医学论文能更顺利的发表。

  案例1:综合评分可用于对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层

  《肿瘤学》(Oncology)杂志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意大利肝癌计划评分或Okuda评分结合体能状态(PS)可用于对接受索拉菲尼治疗的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进行分层。

  该研究从1个中心收集了201例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转移性HCC患者的数据。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癌的最主要病因(84%)。 在162例可评估的患者中,4例得到部分缓解。中位随访15.7个月时,中位无治疗失败生存期(F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2.5个月和5.3个月。多变量分析显示,FFS与腹水、门静脉血栓形成、血清α甲胎蛋白≥400 ng/ml、白蛋白、胆红素、肿瘤大小和数量以及PS相关。同样,腹水、门静脉血栓形成、肿瘤大小和数量、PS以及基线α甲胎蛋白、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与OS显着相关。在校正了PS后,意大利肝癌计划评分系统和Okuda评分比Child- Pugh分级可更好地预测治疗失败或死亡风险。

  这篇文章其实相当简单,但其特色在于采用不同的评分系统进行分层研究,包括意大利肝癌计划评分系统和Okuda评分比 Child- Pugh分级等,使得整体文章显得比较饱满、充实。实际上,临床上有大量类似研究,在选择评分系统时,建议选择多个评分系统共同评价。同时还要考虑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层研究,发现临床上一些“深层”的科学问题。

  案例2:中国ST 段抬高心肌梗死女性患者入院症状较男性严重预后较男性差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重症中心对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数据库中中国STEMI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中国STEMI 患者在接受再灌注治疗和终点事件方面,确实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的入院症状较男性严重,接受再灌注治疗率显著低于男性,近期预后较男性差。

  将患者根据性别分成两组,分别比较入院时一般情况及基线临床特征,入院后的再灌注及药物治疗,以及30天的全因死亡、再梗、卒中、大出血、心衰以及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校正影响因素后,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在治疗及近期预后方面的差异。

  结果在入选的7431例患者中,29.1%为女性,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较男性大8岁。

  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较男性在入院时心率增快(p<0.001),舒张压高(p=0.001),Killip分级≥Ⅲ级 者多(p<0.001),胸痛发作至入院治疗的时间,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长(p<0.001)。

  ST段抬高的部位,男性多表现在前壁导联,女性多表现在下壁/后壁及侧壁导联。

  女性患者既往合并 糖尿病、高血压、心衰病史者多,男性患者既往合并心梗病史者多(p均<0.001)。

  女性患者入院时血糖较高,男性患者血钾和血红蛋白浓度较高(p均<0.001)。住院期间男性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率显著高于女性,药物治疗方面,男性更多的使用氯吡格雷、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脂药物;女性更多的使用阿司匹林与利尿剂。

  在进行多变量校正后,男女在接受PCI治疗方面仍有明显差异(p<0.001)。女性患者的近期死 亡、卒中以及心衰发生率都显著高于男性(p<0.001)。

  这篇文章原本几乎没有任何特色,但是作者在三个方面处理相当巧妙:(1)选择特定窗口,即ST段抬高的心梗患者;(2)进行性别分层。观察男性与女性的差异。(3)选择两个特定观察时间点:入院时症状和预后。实际上,临床上类似文章很多,关键是作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如有一篇文章观察80岁以上老年患者糖尿病的转归,选择的窗口为80岁以上,与年轻人自然有很大不同。同时转归方面,观察了肾,眼度等病变与HOMA-IR等之间的关系。再举一个例子,研究XX化疗药物对患者的疗效,以往多观察OS(总生存率),但现在更关心的是DFS或PFS,以及生存质量(QOL),这些新的指标加入,有助于提升文章新意,这也是观察对象的创新。因此,在特定的患者窗口,选择合适的观察时点/对象,有助于文章发表。

  案例3MMP-2与梗死面积/左室功能障碍相关

  瑞典一项研究表明,对于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早期或之前测得的循环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与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功能障碍显著相关。

  研究纳入58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STEMI患者, 结果显示,0小时和12 小时患者血浆MMP-2水平与5天和4个月时测得心肌梗死面积及左心室功能障碍显著相关,且与肌钙蛋白I水平相关。该研究7月4日在线发表于《心脏》(Heart)杂志。

  这篇文章实际上研究角度相当不错。虽然研究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在心肌梗死的研究中相当普通,有采用一些生化指标,有些采用影像学手段等,但作者选择了一个极为普通的因子MMP-2。但是以往却没有人这样研究,而生化指标多是一些经典的因子,如Troponin I, BNP等。这就是创新。第二个创新是在观察的时间点,作者选择了急性期的MMP-2含量与长期的心梗面积及左心室功能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创新性。虽然表面看来,结论与Troponin I的结果类似,但是仍然发表在Heart上。这所谓,选择一个新的biomarker,也有助于文章的发表。

  案例4NEJM:活性沙丁胺醇或安慰剂、假针灸或不干预在哮喘中作用

  背景 在哮喘病人中(进行)的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显示,难以确定(哮喘)对安慰剂的反应是否与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发生的生理学变化的自然过程不同。我们比较了一种支气管扩张剂,两种安慰剂干预,以及不干预对哮喘病人转归的影响。

  方法:在一项双盲、交叉探索性研究中,我们将46例哮喘病人随机分为 4 组,第一组接受一种沙丁胺醇吸入剂的活性治疗,第二组接受安慰剂吸入剂治疗,第三组接受假针灸治疗,第四组不干预。采用一种区组设计,我们在4次连续的访视(相隔3~7 天)期间,以随机的顺序每次给予(病人)这4 种干预中的一种。这种程序在另外两个访视区组中被重复(每例病人共访视12次)。在每次访视时,在一段2小时的时期内重复进行肺量测定。测量最大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并记录病人的自我报告改善等级评定。

  结果:在39例完成研究的病人中,沙丁胺醇导致FEV1增加20%,与之相比,其他 3 种干预的每一种大约增加7%(P<0.001)。然而,沙丁胺醇吸入剂(改善50%)、安慰剂吸入剂(45%)或假针灸(46%)干预后病人的改善报告无显著差异,但全部 3种这些干预的主观改善显著大于采用不干预控制(的主观改善)(21%)(P<0.001)。

  结论:在这些哮喘病人中,尽管沙丁胺醇(而不是两种安慰剂干预)可改善FEV1,但沙丁胺醇在自我报告的转归方面没有提供额外的益处。在哮喘病人中,安慰剂效应可能具有临床意义,并且可对抗活性药物的效应。然而,从临床管理和研究设计的角度来看,病人自我报告可能不可靠。评估哮喘中未治疗的反应在评估病人报告的转归中有可能是必需的。

  就研究而言,它属于临床试验研究,当然这是发表在NEJM上的重要条件。但是如果除开假针灸的话,这篇文章新意实际上是相当一般的,一是病例样本量也比较小,仅46例,二是研究沙丁胺醇创新性也一般。但是加上假针灸,使得整个文章变得眼睛一亮,小小的改为,解释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针灸到底是不是心理安慰作用?!

分享到:
[打印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