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链珠技术
自从 Buchholz等于1970首次提出在丙烯酸骨水泥中加入庆大霉素可预防患者人工关节感染的观点,人们开始认识局部给药系统。从载药骨水泥用于外科预防感染,很快发展成加入高剂量的抗生素局部植入治疗感染假体和骨髓炎使难于治愈的骨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抗生素骨水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已得到广泛认可。 抗生素骨水泥的发展首先局部应用的抗生素是磺胺类药物。当时用于局部的抗生素种类很有限 ,主要是青霉素G、四环素、氯霉素而链霉素和万古霉素被认为毒性过大。由于新开发的全身性使用的抗生素不断出现 ,使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骨科感染的治疗更有效、方便。操作烦琐的闭合冲洗和隔离灌注逐渐被淘汰。对于慢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导致的骨缺损,将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暂时(数周至数月)填入清创后骨的死腔 ,可提供局部高浓度的抗生素。必要时,合并使用全身性抗生素,待新鲜肉芽生成后,取出链珠并植骨。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性不愈合病程迁延难愈,治疗上既要控制感染,又要兼顾骨折不愈合是临床治疗的难题。持续置管灌注冲洗引流方法虽然解决了骨和关节化脓性感染治疗的部分困难,但操作复杂繁琐,而且往往因引流管堵塞,伤口漏液等情况而使治疗中断,并存在二次感染的可能。如何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基础上稳定固定骨折促使骨折愈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抗生素骨水泥珠链作为一种药物缓释系统能在局部组织中持续释放高浓度的抗生素,而且血药浓度很低,同时有支架和充填作用,能消灭清创后形成的死腔有利于Ⅱ期植骨 。外固定架能稳定固定骨折端且外固定针远离感染灶,有利于感染控制骨折愈合和术后换药护理及早期功能锻炼。
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是有效控制感染的关键之一 。由于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易导致细菌耐药。研究发现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常常是相对的,常规浓度下耐药,在显著高于常规浓度时则可能是敏感的 。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后局部抗生素浓度比全身应用抗生素达到的浓度高 200 倍,可使常规药敏试验耐药的细菌被杀灭 , 同时在二次清创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指导抗生素骨水泥珠链的选择,增加了治疗的针对性。用骨水泥作为药物的缓释载体时,抗生素应具有耐热的特性,因为在骨水泥 PMMA 聚合过程中,其中心温度可达 100 ℃,万古霉素、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具有耐热稳定性常用于制备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有报道头孢呋辛也具有耐热稳定性,亦可用于制备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对于革兰氏阳性球菌我们通常选择万古霉素,革兰氏阴性球菌选择庆大霉素,或两种抗生素联用产生协同作用 。
总之 ,载抗生素骨水泥在预防和治疗骨科感染的效果已获得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的支持 ,其作用机制也日益明确。随着抗生素工业的发展,针对致病菌谱的变化和致病菌的敏感性与耐药性 , 更多的抗生素被加入骨水泥,并试用于临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