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成功抢救一例重症肺栓塞产妇

文章来源:外周血管病介入科 发布时间:2020/04/30 点击数: 字体:

2020年4月1日,我院外周血管病介入科联合急救中心、重症医学科等部门成功抢救一名重症肺栓塞37周+产妇,“硬核”将患者从死门关拉了回来。据悉,急性肺栓塞具有误诊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三高”特点。

3月30日,患者因“胎儿宫内窘迫”于省内某三甲医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对症治疗,患者症状未见缓解。3月31日诊断为肺动脉栓塞,遂紧急转入我院行介入手术治疗。



据我院外周血管病介入科主任杜自忠介绍,手术所采取的肺动脉局部溶栓技术(CDT)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病人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的危重情况下实施手术风险很大。主要担心患者处于长期缺氧的状态,尤其心肺功能损伤,术中可能随时出现心跳再次停止危及生命的风险,同时患者还存在肺部感染、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术中术后恢复情况不可预估。此外,在患者烦躁不安的状态下,如何安全的在心脏舒张期瓣膜开放间隙将导管穿过心脏房室瓣膜进入肺动脉主干也是一大考验。在杜主任团队各级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奋力抢救,患者手术成功,产妇最终转危为安。随后被送往ICU病房继续治疗,ICU薛海霞主任医师及时给予气管插管给氧、积极纠正心肺功能,抗感染、积极抗凝、能量支持等治疗,目前患者已取出下腔静脉滤器,康复出院。

肺栓塞并不遥远

肺栓塞一般是静脉系统血栓(多为下肢血栓)脱落顺着血液回流,经过下腔静脉到达右心,然后进入肺部的血管。肺部动脉就像树根状的末梢,血管越来越细,栓子脱落到肺动脉就容易将肺部血管堵塞。

杜自忠介绍,肺栓塞是最危险的急症之一,70%-80%的肺栓塞患者发病后根本无法抵达医院接受救治。究其根本,肺是全身的供氧及二氧化碳排出的器官,保证吸进来的氧气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交换。一旦肺动脉血管堵塞,没有了气体交换,氧气吸不进来,二氧化碳呼不出去,不能第一时间疏通血管,全身各个脏器维持不了多久便会因缺氧衰竭坏死,尤其大脑对于缺氧的耐受性最差,呼吸停止5分钟以上就会造成大脑不可逆的损伤,最终致残或致命。

专家提醒:

杜自忠表示,肺栓塞一旦发病十分凶险,生活中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措施就尤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避免久坐久站,一个动作久了就要活动一下。如进行踝泵训练等,可以收缩小腿肌肉,起到肌肉泵的作用,促进血液回流;

2.多喝水,补充足够的水分。水分足够的标准就是一天的尿量在1500-2000毫升以上,这样有效循环血量充足,也可以降低血液粘度。

3.抗凝血酶在一般体检中不会检查,如果家族中有人长过血栓,或者高血压、高血糖、癌症、高龄产妇等就应该做一下这方面的检查,万一发现,可以早作干预。

4.建议如程序员、司机、办公室文员、教师、交警等需要久坐、久站的职业人群使用弹力袜,这种袜子里面含有弹性纤维,阶梯性压力梯度,通过从踝部到大腿不同的压力梯度,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可以用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文| 外周血管病介入科 赵丹


分享到:
[打印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