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宣传(十二)------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发布时间:2015/12/24 点击数: 字体:

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由于中成药剂型多样,药性各异,主治病证各不相同,故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亦不相同,因此正确地掌握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及使用剂量,采取合理给药途径,对保证安全有效地使用中成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主要包括有内服法、外用法、注射法等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   

1.内服法  中成药中内服剂占绝大多数,但由于剂型、药性、功效、主治的不同,具体的服药途径也各异。常用的服药途径有直接服用,如口服液、合剂等液体药物;液体送服,如丸剂、片剂、胶囊剂等固体药物;含化法,如草珊瑚含片等;吸入法,如气雾剂;鼻饲法,常用于神智昏迷,牙关紧闭者,不能正常服药时可将中成药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鼻饲服用。   

就服药时间来说,一般内服的中成药,宜空腹服用,但特殊疾病应特殊对待,需根据病情而定。如补养类中成药宜饭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为宜;驱虫药最好清晨空腹服;安神药睡前服效果佳;呕吐者应少量多次服用;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对于急性病,须遵医嘱,视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用法。   

2.外用法  中成药外用药中除少数疗伤止痛,息风止痉的药物,如七厘散、玉真散可内服外用外,绝大多数外用药均不能内服,尤其含有汞、铅、砷等有毒成分的外用药,切忌入口。

外用中成药由于剂型多样,治疗目的各异,用药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如生肌散、珍珠散、紫草膏、生肌玉红膏等,系将药粉或药膏直接均匀地置于患处;如意金黄散、七厘散、青蛤散等,均需用适当液体制成糊状外敷,利用辅料作用来加强药物的疗效;锡类散、冰硼散、红棉散等五官科散剂类药物采用吹入的治疗方法;眼、耳、鼻科外用药则多用点入法;膏药或中成药膜剂,直接贴敷患处,可使药物在局部或全身发挥治疗作用,如狗皮膏、养阴生肌散膜等。

此外,洗擦剂煎汤薰洗患处,如骨伤科洗药;栓剂、坐药将药物置于肛门或阴道中,如苦参栓、野菊花栓等;线剂结扎痔核漏管;条剂用于痈疽化脓引流;钉剂插入痔核枯痔等均属于外用法的给药形式。   

3.注射法  中药注射法主要分为皮下、肌内、静脉、穴位及患处局部等不同给药方法。其中静脉注射又分推注和点滴两种,运用注射法的无菌操作要求和西药注射剂完全相同。至于中药注射剂用于病灶局部注射给药,系指枯痔注射液消痔灵用于痔核内注射的枯痔疗法,及莪术注射液用于宫颈癌或皮肤癌肿的局部注射疗法。

(二)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上市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已明确规定使用剂量,所标剂量是按照国家研发规定严格制定的,有科学可信的试验数据支撑,无论医生临床用药或患者自行购用都应按照说明书的规定剂量用药。然而由于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病人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不同,医生要因病、因药、因人、因时而宜,合理确定中成药的使用剂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虽然中成药大多数由原生药材中饮片制成,毒性低,安全系数大,但临床报道由于医生用量过大,或长期连续用药而引起中成药中毒的病例屡见不鲜。因此,临床医师必须结合病人的个体特点,确定最佳用量,防止用量过小,药力不足或用量过大,克伐正气的现象;尤其对含有砷、汞、铅及斑蝥、蟾酥、马钱子、乌头、巴豆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更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免引起过量或蓄积中毒事故的发生;对于作用猛烈,易伤正气的品种,也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如破血消癥的鳖甲煎丸,破气导滞的开胸顺气丸,峻下逐水的舟车丸、十枣散等。此外,小儿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除经临床试验确定的小儿用药剂量应严格按其规定服用外,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资料来自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2009版

 

分享到:
[打印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