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讯》2015年第六期节选

发布时间:2016/02/25 点击数: 字体:

目  录

 

【药学进展】... 1

重磅炸弹!FDA委员会通过了用于治疗“第四高”的新药... 1

【用药警戒】... 3

关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严重不良反应... 3

【安全用药】... 7

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7

【用药指导】... 10

肿节风注射液的合理使用... 10

两种中药注射剂连续输注也需要“冲管” 13

【药学咨询】... 15

两组易混淆的中药注射剂辨析... 15

【处方点评】... 18

门诊中药处方点评(264张)... 18

门诊西药处方点评(100张)... 20

【中药炮制】... 22

中药炮制品论述----麦冬、五味子、附子... 22

【论文摘要】... 28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肿瘤方剂组方分析及新方发现... 28

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反应及其风险防控... 29

药师参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疾病管理的系统评价... 29

 

 


 

【药学进展】

重磅炸弹!FDA委员会通过了用于

治疗“第四高”的新药

 

说起给人们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大家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如今,第四高———高尿酸渐渐浮出水面,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新隐患。

近日,FDA委员会以10﹕4的结果通过了lesinurad(200mg/d)用于治疗痛风相关的高尿酸血症,可联合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OLs)共同用药。

Sean Bohen博士,全球药物开发执行副总裁和首席医疗官,认为委员会推荐lesinurad用于痛风的治疗是个令人激动的进步。他期待这能为痛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当与黄嘌呤氧化剂抑制剂联合应用时同时强调尿酸的产生和排泄。

但是有些专家对此药的应用仍保留了一些意见。Mara L. Becker博士认为基线时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必定存在某种并发症,应对其设定严格的用药标准,而且,对于lesinurad长期用药的安全性目前仍在试验中。不过她仍相信lesinurad用于痛风的治疗是利大于弊。

痛风的长期管理需要控制患者的高尿酸血症,目前的治疗目标是使用XOLs以降低尿酸的生成;使用促尿酸排泄药以增加尿酸的排泄;以及使用药物直接破坏尿酸酶。

Lesinurad可降低尿酸的产生,同时增加尿酸的排泄。如FDA批准Lesinurad的应用,那么它将成为美国第一个选择性尿酸重吸收抑制剂。

临床试验显示,不足50%的患者的别嘌呤醇水平可达到<6.0mg/dl的目标,表明目前的降尿酸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患者尿酸的水平。对于使用仅XOL仍不能控制尿酸水平达标的患者,美国风湿病学会推荐联合应用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

临床试验

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共纳入了1537名患者,探究了lesinurad联合XOL应用的效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经别嘌呤醇或别嘌呤醇联合非布索坦治疗后其尿酸的水平仍未达到目标水平(<6mg/dl)。研究人员评估了lesinurad每日200mg或每日400mg联合XOL治疗的效果。

结果发现,lesinurad可显着改善患者血清尿酸的水平,但是对于耀斑发生,痛风结节或身体机能的改善并未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

lesinurad促使了更多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达标,200mg/d的剂量可降低1.1~1.3mg/d的血清尿酸水平。虽然,效果看起来很小,但是它可帮助那些血清尿酸水平轻微升高的患者恢复至正常的水平,并可改善患者的长期症状。

高剂量的lesinurad可增加机体的不良反应

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400mg/d的lesinurad剂量可增加机体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肾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以及死亡的发生率。四名患者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或肾穿刺活检检查,而且所有出现严重肾不良反应的患者均为接受400mg/d剂量的患者。

与400mg/d的剂量相比,200mg/d的剂量与不良反应、肾不良反应时间以及血清肌酐的升高关系较小,表明lesinurad的毒性反应呈剂量依赖性。

但是两种剂量的暴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因此,专家们质疑若应用于普通人群中,低剂量的lesinurad是否同样安全。

很大程度上,治疗组间non-MACE的发生率并无差别,但是,200mg/d和400mg/d剂量的两个治疗组中MACE的发生率以及暴露校正发生率却存在着不平衡。

试验的1期和3期研究中共有17名患者死亡,因此,在试验的第4期需要好的研究以观察并发症及真实不良反应的发生。

(文章来源:http://pharm.cmt.com.cn/detail/987501.html

【用药警戒】

关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严重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8期)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治疗。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具有更强的抗精神病作用和更少的锥体外系反应,因此更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我国上市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哌罗匹隆、帕利哌酮、氨磺必利等。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嗜睡、失眠、癫痫、锥体外系反应、激越、狂躁、谵妄等。此外还有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如粒细胞缺乏症、糖脂代谢异常。为充分了解此类药品的安全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用药风险,特发布本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一、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当白细胞数量低于4�109/L时被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的免疫能力会下降。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占50%-70%,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至0.5�109/L以下,被称为粒细胞缺乏症,会导致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氯氮平是第一个上市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因其存在粒细胞缺乏症的严重不良反应,国内外对该药的使用进行了限制,如要求治疗前6个月内每1-2周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之后定期检查。已上市的同类药品中,如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等也发现了此严重风险。相关报道还显示,此类药品引起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不良反应时,细胞计数下降较快,未及时治疗会造成严重后果。
  国内文献中关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的报道较多,但不同药品其风险程度不一致。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中,自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的报告数量为4400余例次,占总体报告数量的5.9%,其中以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相对突出,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也均收到相关病例报告。
  典型病例:患者女,41岁,因“精神分裂症”入院。入院时WBC 6.8�109/L,给予氯氮平片、舒必利片治疗,每周监测WBC计数。用药40天起患者咽部不适,查血WBC 2.6�109/L,停用氯氮平片后给予鲨肝醇、输液抗炎,2天后复查WBC降至0.4�109/L,10天后因败血症死亡。
  鉴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潜在的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风险,故提醒临床医师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有骨髓抑制或白细胞减少者禁用或慎用此类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在用药前、治疗中及停药后监测患者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确保用药安全。提醒患者密切关注相关症状,如果出现发烧、虚弱、嗜睡、咽喉痛等,应及时就诊。

二、糖脂代谢异常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致患者血脂升高、体重增加、血糖升高或者糖尿病风险。血脂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血糖升高则可致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甚至死亡。
  国内文献关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患者血糖、血脂、体重的影响的报道较多,相关性明确。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自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糖脂代谢异常的报告数量共计2529例次,占总体报告数量的3.5%,其中血脂升高462例次,血糖升高534例次,体重增加1533例次。
  典型病例1:患者女,25岁,因“精神分裂症”入院,既往无糖尿病史。给予富马酸喹硫平片口服,0.3g/次,2次/日,用药4天后,患者尿糖1+,血糖12.1mmol/L,继续服药,2天后复查血糖仍高,给予糖尿病饮食,富马酸喹硫平片减量,并给予二甲双胍片、格列吡嗪片口服对症治疗,血糖逐渐平稳。
  典型病例2:患者男,52岁,因“精神分裂症”入院。入院时查空腹血糖4.71mmol/L,甘油三酯0.93mmol/L,给予口服利培酮口腔崩解片,剂量逐渐加至4mg/bid,治疗4个月20天后复查空腹血糖为12.16mmol/L,甘油三酯1.74mmol/L,考虑为利培酮副作用,停用利培酮口腔崩解片,改用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15mg/bid,并给予二甲双胍、格列齐特降糖治疗,血糖、血脂逐渐恢复。
  鉴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糖脂代谢异常风险,提醒临床医生在处方此类药品时,应了解患者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掌握患者高血糖、高血脂的风险因素,必要时监测患者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标,如出现相关异常,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用药安全。提醒患者密切关注自身体重及高血糖症状(如烦渴、多尿、多食、乏力等),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三、伴有老年痴呆症的精神行为患者死亡率增高风险
  美国和欧盟对临床试验的回顾性分析表明,伴有老年痴呆症状的精神病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死亡风险升高。对患有痴呆相关精神病老年患者的17项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平均治疗时间10周)分析发现,药物治疗组患者死亡的风险是安慰剂对照组的1.6-1.7倍。目前研究尚无法确定此风险增加的原因,但是大多数死亡均源于心血管疾病(如心衰、猝死)或感染(如肺炎)。
  检索国内文献,有关老年痴呆症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导致死亡率增高的研究和病例报道较少,风险认知度较低。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中,已收到老年痴呆症患者使用奥氮平片、富马酸奎硫平片引起死亡的报告。
  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有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说明书已经增加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引起伴有老年痴呆症的精神行为患者死亡率增高的警示,国内部分企业的说明书也增加了此项警示。
  在我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未被批准用于治疗痴呆相关的精神病。提醒临床医师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临床不合理使用。

四、建议
  1.对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存在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其风险因素,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并予以关注。医生在处方药品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使用期间应加强用药监护,进行必要的监测。应与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员充分沟通药品存在的风险,指导患者正确、合理用药。
  2、患者应遵循处方医生的建议,按照要求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对于医生提出的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细胞计数等要求应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服药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3、药品生产企业对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潜在的严重风险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分析评价工作,对于说明书中风险提示不足的,应及时修订和完善,并应采取有效途径,加大与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传递最新药品安全信息。

【安全用药】

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随着中成药品种的不断增多,临床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关注,但由于对中成药认识不足,使用不当,中成药的安全性问题受到质疑,为了使中成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证候禁忌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只有对证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每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适用范围,对于临床证候都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如安宫牛黄丸,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属于凉开宣窍醒神救急之品,主治中风、热厥、小儿急惊风证,用于心肝有热,风痰阻窍所致高热烦燥,面赤气粗,舌绛脉数,两拳固握,牙关紧闭的热闭神昏证。若见面青身凉,苔白脉迟,寒闭神昏者,则当禁用本药,应选用温开宣窍之苏合香丸。再如二陈丸、二冬膏、清气化痰丸、三子养亲丸都是治疗咳嗽有痰的中成药,由于功效不同,主治各异,其中二陈丸以燥湿化痰为功,主治色白成块,湿疾咳嗽;二冬膏养阴润肺,主治干咳痰粘,燥痰咳嗽;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主治痰黄粘稠,热痰咳嗽;三子养亲丸温肺化痰,主治吐痰清稀,寒痰停饮咳嗽,各有专攻,不能混淆。因此,不仅临床医生要严守病机,审因论治,充分了解药物的组成、功能主治,辨证用药;患者自行购用时,也必须搞清药物功效,主治病证及禁忌病证,必要时须在医生指导下购药。由此可见,使用中成药时坚持辨证用药,注意证候禁忌,至关重要。  

(二)配伍禁忌

中成药虽然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但临床证候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中成药在临床具体应用中,需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常用的配伍形式有:中成药之间的配伍、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

中成药配伍使用通常是为了增加疗效,但需要注意中成药也是由单味中药组成,其配伍受中药配伍禁忌的影响。如两个具有相似功效的中成药配伍,可能出现某种成分重复使用,如果是毒性药材或药性猛烈之品,很容易发生毒副作用,如附子理中丸与金匮肾气丸均含有附子(主要成分为乌头碱),二者配合应用,相当于增加了附子的用量,可能引起毒副作用;如两个含有“十八反”、 “十九畏”药对的中成药同用,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对于此配伍禁忌,通过检索文献、临床实践、实验研究等方面的探讨,有认为属绝对配伍禁忌的,也有认为合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的,甚至有增效作用,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在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应持审慎态度,遵从古训,药典至今还明确规定避免含相畏、相反成分的中成药合用,仍把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

对于中成药与西药配伍,由于中成药的成分复杂,二者合用的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充分,一般应尽量避免配伍使用,若必须合用,建议间隔使用,同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三)妊娠禁忌

某些中药具有损害母体及胎元以致引起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使用的药物。根据药物对母体及胎元损害的程度不同可分为禁用药与慎用药两类。凡禁用药妊娠期间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可根据孕妇体质及病情需要审慎使用。

禁用药多是大毒的药物、引产堕胎药、破血消癥药、峻下逐水药,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鳖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慎用药包括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气破滞类的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含有上述成分的中成药,也就相应被视为妊娠禁用药和妊娠慎用药。

(四)饮食禁忌

在服药期间对某些饮食要有所禁忌,简称食忌,又叫忌口。在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甘草忌猪肉、菘菜、海菜;薄荷忌鳖肉;麦冬忌鲫鱼;常山忌生葱、生菜;鳖甲忌苋菜;牡丹忌蒜、胡荽;丹参、茯苓、茯神忌酯及一切酸;威灵仙、土茯苓忌面汤茶”等。这说明在服用某些药物时,要忌食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破坏药效,或发生不良反应。另外,在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食物,如热证忌食辛辣、油腻,寒证忌食生冷,水肿不宜吃盐,胃病泛酸不宜食醋,失眠不宜饮浓茶,某些皮肤及疮、疖忌食鱼、虾、羊肉等。

(五)特殊人群禁忌   

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还包括除孕妇外的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运动员等用药时的注意事项。其中儿童应根据体重或年龄计算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滥用滋补类药物和注射液;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毒性较大成分的中成药;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老人因机体器官组织衰老,对药物的吸收、代谢速度减慢,避免使用对心脏、肝脏、肾脏、血管等组织有损害的药物。运动员因其职业特殊性,应避免使用含有兴奋性成分的药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公布了“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中药品种名单”,含有相应物质的中成药品种的说明书中均已标明“运动员慎用”的警示语,对这些中成药品种应避免使用。

【用药指导】

肿节风注射液的合理使用

警示语:肿节风注射液只供肌内注射,禁止静脉注射。

肿节风注射液的主要成份为肿节风,辅料为聚山梨酯-80。肿节风为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的干燥全草。其味苦、辛,性平,归心、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功效,用于血热发斑发疹、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中国药典(ChP)已将肿节风原药材及饮片、肿节风片收载,但未收载肿节风注射液。原卫生部部颁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四册)规定了肿节风注射液的制备工艺标准(标准编号: WS3-B-2729-97)。其制法为:取肿节风1000g,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3(70℃),加乙醇沉淀二次,第一次使含醇量为70%,第二次含醇量为80%,每次冷藏48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每1ml含生药10g,加入适量新配制的卵蛋白溶液,搅拌,使沉淀,冷藏48h,滤过,滤液煮沸,使过量的卵蛋白凝固,滤过,滤液加乙醇,使含乙醇量为75%,放置沉淀,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加注射用水适量,冷藏24h,滤过,滤液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9.0,加活性炭使为0.05%的浓度,煮沸30min,滤过,滤液加注射用水稀释至1000ml,滤过,加6ml聚山梨酯-80,搅匀,滤过,灌封,灭菌,即得。同时部颁标准规定制得的肿节风注射液成品为深棕色的澄明液体,pH应为5.0~6.0之间。

依据肿节风注射液说明书(药品说明书为法律文件),肿节风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肺炎、阑尾炎、蜂窝组织炎、菌痢、脓肿。但只能肌内注射(2~4ml/次, 1~2次/日),禁止静脉用药,望临床医护人员引起重视,药师在调配肿节风注射液时严格审查处方/医嘱,避免该药经过其他给药途径使用,以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用药风险发生。

参考书籍:《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1版

附:我院目前正在临床使用的“肿节风注射液”说明书(略)

两种中药注射剂连续输注也需要“冲管”

 

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其中第二部分第二款详细指导了联合用药原则,对指导临床正确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有很大帮助。

原文摘录:

第二部分  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二)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

针对具体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谨慎联合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2.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评:临床实践发现,中药注射剂两两之间混合后虽然没有西药注射剂与中药注射剂、西药注射剂两两之间发生理化反应那么迅速剧烈,往往易被临床医护人员忽视其危害,但只要中药注射剂本身含有能发生理化反应的物质基础,即使理化反应速率低、反应程度轻,也将会给患者用药安全带来严重不可预知的风险。

因此,鉴于中药注射剂中主要成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建议临床用药时尽量减少联用注射剂品种数,如果病情所需仍需要经同一静脉通道使用注射剂,不管使用几种注射剂,也不管是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之间、中药注射剂两两之间、西药注射剂两两之间,都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再输注下一组液体或两组液体之间进行“冲管”操作,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经同一静脉通道给药的多种药物之间不发生理化反应。从而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关链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

【药学咨询】

两组易混淆的中药注射剂辨析

第一组: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血塞通、疏血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

 

 

 

注射用血栓通

注射用血塞通

疏血通注射液

舒血宁注射液

主要成份

三七总皂苷

三七总皂苷

水蛭、地龙

银杏叶、辅料为乙醇

性    状

本品为类白色或淡黄色无定形粉末或疏松固体状物;味微苦、微甘;有引湿性。

本品为类白色或淡黄色无定形粉末或疏松固体状物;味微苦、微甘;有引湿性。

本品为黄色的澄明溶液

本品为黄色的澄明液体

剂    型

注射用无菌粉末

注射用无菌粉末

注射液

注射液

规    格

100g/支、150mg/支、250mg/支

200mg/支

2ml/支

2ml/支

功    效

活血祛瘀,通脉活络

活血祛瘀,通脉活络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主治范围

用于瘀血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

用于中风偏瘫、瘀血阻络及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胸痹心痛、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属瘀血阻滞证者

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急性期脑梗塞见上述证候者

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注意事项

 

 

 

不能与头孢类抗菌药物同时使用,避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易混淆要点小结:

1.通用名称:注射用血栓通与注射用血塞通通用名称相似。疏血通注射液与舒血宁注射液通用名称相似。

2.主要成份:注射用血栓通与注射用血塞通主要成份相同。

3.性状形态:注射用血栓通与注射用血塞通性状(颜色)、形态(剂型)相同;疏血通注射液与舒血宁注射液性状(颜色)、形态(剂型)、装量体积相同。

 

第二组: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

主要成份

红参、麦冬

红参、麦冬、五味子

红参、附片(黑顺片)

辅    料

聚山梨酯80

聚山梨酯-80

聚山梨酯80

性    状

本品为微黄色至淡棕色的澄明液体

本品为淡黄色或淡黄棕色的澄明液体

本品为淡黄色或淡黄棕色的澄明液体

剂    型

注射液

注射液

注射液

规    格

2ml/支、5ml/支、10ml/支、20ml/支、50ml/瓶、100ml/瓶

2ml/支、5ml/支、10ml/支、20ml/支、25ml/支、50ml/瓶

2ml/支、10ml/支、50ml/瓶、100ml/支

功    效

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

益气养阴,复脉固脱。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主治范围

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能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机能,与化疗药物合用时,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并能减少化疗药物所引起的毒副反应

用于气阴两亏,脉虚欲脱的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汗出、脉欲绝及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具有上述证候者

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症(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等);也可用于阳虚(气虚)所致的惊悸、怔忡、喘咳、胃疼、泄泻、痹症等

注意事项

(1)若用溶媒稀释,首次用药时建议滴速控制在40滴/分钟以下
(2)对每瓶装50ml、每瓶装100ml两种规格若直接滴注,滴速建议控制在15-20滴/分钟

临床应用时,滴速不宜过快,儿童及年老体弱者以20-40滴/分为宜,成年人以40-60滴/分为宜

临床应用时,滴速不宜过快,儿童及年老体弱者以20~40滴/分为宜,成年人以40~60滴/分为宜,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以上三药不宜与中药半夏、瓜萎、贝母、白蔹、白及、五灵脂、藜芦等同时使用

易混淆要点小结:

1.通用名称: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通用名称相似。

2.主要成份: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主要成份都含有红参。

3.性状形态: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与参附注射液性状(颜色)相似、形态(剂型)相同,装量体积相同的上述三药之间非常相似,易于混淆。

4.功能主治: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主治阴虚证,参附注射液主治阳虚证。

【处方点评】

(略)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品论述----麦冬、五味子、附子

 

麦   

【处方应付】处方写麦冬、朱麦冬,随方付给。

【药材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 Gawl. 的块根。

【炮制方法】

1.麦冬  取拣净的麦冬,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抽去心,洗净,晒干;或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或洗净,润透,轧扁,干燥。

2.朱麦冬  取净麦冬,喷淋清水少许,微润,加朱砂细粉,拌匀,取出,晾干。麦冬每100kg,用朱砂粉2kg。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

1.麦冬  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能。生品以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为主。用于肺燥咳嗽,肺痨潮热,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阴液耗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治肺阴虚证,如二冬膏;合桑叶、杏仁、枇杷叶、阿胶等同用,可治温燥伤肺,见干咳少痰、咽干鼻燥、气逆而喘、舌干无苔等证,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治胃阴不足,舌干口渴,多配伍沙参、生地、玉竹等同用,如益胃汤。治津液不足,肠燥便秘,多配伍玄参、生地等同用,如增液汤。合乌梅同用,又治消渴喉干不可忍、饮水不止。

2.朱麦冬  朱砂拌麦冬,以清心除烦为主。用于心烦失眠,心烦躁动等。常与黄连、竹叶心、生地、玄参等配伍,用于温邪入营,心神被扰,心烦躁动,少眠或不眠,身热口渴等症。

【历代论述】

《本草从新》:“去心。入滋补药酒润,或拌米炒黄。”

《本草害利》:“辰砂制,宁心用辰砂少许拌入。”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宜久煎。

【使用注意】凡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

【现代研究】本品含多种甾体皂苷、β-谷甾醇、豆甾醇、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各种类型的多聚糖、维生素A样物质、铜、锌、铁、钾等成分。本品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提高机体适应性,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升高外周白细胞。有抗菌、抗缺氧、降血糖、抗心律失常及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

传统认为麦冬抽去心,能免心烦,糯米同炒,堪除寒苦。辰砂拌之,可定惊烦。现代研究表明,去心麦冬、麦冬、朱麦冬、酒麦冬中总黄酮的含量依次递减,去心麦冬总黄酮明显高于其他炮制品,认为麦冬还是有去心的必要。

 

五味 子

 

【处方应付】处方写五味子、醋五味子、酒五味子,随方付给。

【药材来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sis (Turcz.) Baill. 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

【炮制方法】

1.五味子  除去杂质及果柄,洗净,干燥。

2.醋五味子  取净五味子用米醋拌匀,蒸至醋被吸尽,表面显紫黑色时,取出,干燥。每100kg五味子,用黄酒20kg。

3.酒五味子  取净五味子,加酒拌匀,稍闷,蒸至酒尽转黑色,取出,晒干。每100kg净五味子,用黄酒20kg。

4.蜜五味子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五味子,拌匀,闷透,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100kg净五味子,用炼蜜10kg。

【性味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

1.五味子  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能。生品以敛肺止咳止汗为主。用于咳嗽,体虚多汗,津伤口渴;亦能涩精止泻。治咳嗽,常与干姜、细辛、茯苓等同用,如《鸡峰普济方》五味细辛汤;治气阴两伤,自汗口渴,与人参、麦冬配伍,如《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

2.醋五味子  醋制后增强酸涩收敛之性,涩精止泻作用更强。用于遗精,泄泻,咳嗽。治肾虚滑精泄泻,可单用本品,与蜜熬膏服,如《保寿堂方》所载方;亦常与吴茱萸等同用,如《普济本事方》五味子散;治虚劳羸瘦,与地黄、炙鹿茸、续断、炮附子同用,可阴阳俱补、气血共生。

3.酒五味子  酒制后增强益肾固精作用。用于肾虚遗精。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谷不化,或腹痛、腰酸、肢冷、乏力,与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合用,如《中国药典》四神丸。

4.蜜五味子  蜜炙后补益肺肾作用增强。用于久咳虚喘。治阴血不足,心神不宁,与人参、当归、生地、麦冬、酸枣仁等同用,如《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五味子若用蜜炙品可增强疗效。

【历代论述】

《本草从新》:“入滋补药,每粒铜刀切作两片,蜜、酒拌蒸,晒干,焙,临用再研碎;入劳嗽药,捶碎核生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每次1~3g。

【使用注意】表邪未解,痧疹初发,咳嗽初起,内有实热,均不宜用。

【现代研究】五味子中含有木脂素、挥发油,此外,五味子还含有酚类化合物和维生素C、有机酸、脂肪酸和糖类等。五味子炮制前后有机酸、木脂素、挥发油三类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初步测定对比。结果表明,生五味子经炒制后酸性成分和挥发油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损失,酒制、醋制后挥发油亦略有减少,而各炮制品种子中中具强壮作用的总木脂素含量均比生品偏高。说明古人认为五味子“人补药熟用”是具一定道理的。醋制五味子中有机酸的煎出量较生品显著增加,这与醋制增强其收敛作用的传统之说相符合。

陆兔林等比较不同炮制品体外抗脂质过氧化及免疫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以醋制品的抗脂质过氧化及提高免疫的作用最为明显。

2010年版《药典》将华中五味子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 的成熟果实单列为南五味子。其果实中主含五味子酯甲、乙、丙等成分。《本草纲目》载:“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如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本草蒙筌》记载:“风寒咳嗽南五味子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好。”但其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用量一致,炮制方法相同。

 

附    子

 

【处方应付】处方写白附片、黑顺片、炮附片(包附子)、淡附子(附片)随方付给。

【药材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n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炮制方法】

1.炮附片  取砂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净附片(黑顺片或白附片),拌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砂,放凉。

2.淡附片  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每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

1.淡附片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功能。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治厥逆亡阳,发热恶寒的四逆汤(《伤寒论》);治肾阳虚衰,足冷,腰膝软弱,水肿,与泽泻、桂枝、茯苓等同用,如《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治肿疾喘满,小便不利,与生姜、沉香磨水同煎服,如《朱氏集验医方》沉附汤。

2.炮附片  附片经砂烫后,以温肾暖脾为主。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 治肾阳不足,形寒肢冷,辅以肉桂、熟地等,如《景岳全书》右归丸;治脾阳虚,脘腹冷痛,呕吐泻利,食欲不振等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的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历代论述】

《伤寒总病论》:“去皮尖。丸散炮;惟汤生用。”

《本草从新》:“从前附子皆野生,所产甚罕,价值甚高而力甚大。近今俱是种者,出产多而价值贱,力甚薄。土人以盐腌之,愈减其力。修治法:煎极浓甘草水将附子泡浸,剥去皮脐,切作四块,再浓煎甘草汤泡浸令透,然后切片,慢火炒黄,放泥地上出火毒。”

《医宗说约》:“厥冷回阳生用。引诸药行经面裹火煨,去皮脐切四片,用童便浸透烧干。若入补益丸中,切六片,先用甘草、防风同煮三四滚,去皮脐甘防,再用童便煮一日,晒干,方无毒也。”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

【使用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现代研究】附子的毒性成分为乌头碱等二萜双酯类生物碱。炮制后毒性降低,减毒机理亦与川乌类似。用HPLC法从加工附子中测得8种吡咯型生物碱,是生附子中不含的,可能是在加工过程中生成的。附子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其中所含的一种微量成分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稀释至十亿分之一仍有活性。

各种炮制方法和工艺均能使附子中生物碱含量下降。但附子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多少不能准确反应其毒性大小,而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是决定其毒性大小的主要因素。

附子中毒原因主要是误食或用药不慎(如剂量过大,煎煮不当,配伍失宜等)或个体差异等,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必须严格炮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才能保证用药安全。

【论文摘要】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肿瘤方剂

组方分析及新方发现

 

【摘要】恶性肿瘤是目前全世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类疾病。当前报道中药治疗肿瘤的各类成方、验方、自拟方等种类繁多,且分析方剂组方规律常常以用药频次为基础,该类方法适用于发现显性经验,难以有创新性发现与认识。该文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医治疗肿瘤方剂的组方规律。筛选出114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85个、新处方13个。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可实现对方剂数据的录入、管理、查询和分析,是一个有价值的中医药研究辅助工具。

 

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反应及其风险防控

 

【摘要】中药注射剂报道最多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其症状包括皮肤黏膜红肿、瘙痒;腹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以及血压下降等,严重时可发生休克或死亡。笔者通过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特点以及临床前实验研究结果的分析,提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以类过敏反应为主的观点。类过敏反应与过敏反应性质和产生机制不同,二者不宜混淆,否则会对临床应采取的处理措施以及基础研究方向产生误导。笔者还探讨了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PARs)风险防控途径。

 

药师参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疾病管理的系统评价

 

【摘要】 目的:评估药师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检索Cochrane(CENTRAL)、MEDLINE OVID SP、EMBASE OVID SP、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CKD药师干预相关研究,并用Cochrane偏移风险评价工具对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含13篇RCT、8篇类试验、5篇队列研究及1篇经济学研究。所纳入RCT中仅有1篇为低偏移风险,其余偏移风险未知。研究结果显示,药师干预显著降低了终末期肾脏病(ESRD)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减少了移植排斥反应数与不良反应数,提高了药物的血药浓度达标率;控制了患者的血肌酐、血压、血脂、血糖及血磷水平,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贫血的管理也有积极作用。另外,药师干预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依从性和用药知识也有改善,并为医疗机构和患者节约了大量成本。结论:药师参与慢性肾脏病疾病管理对患者疾病的控制、生活质量的提高、依从性和用药知识的改善及经济负担的减轻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影响程度尚需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来评估。

分享到:
[打印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