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学术动态>详细内容

经皮椎间孔技术应用心得

文章来源:脊柱微创骨科 作者:脊柱微创骨科 发布时间:2015/03/30 点击数: 字体:

        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单节段、多节段)及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上,目前我科以经皮椎间孔镜下(经椎间孔入路、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经皮椎间孔镜下(经椎间孔入路、经椎板间入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为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脊柱退变性疾病中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最高,发病年龄可见于青少年至中老年,以中青年多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首先采取保守治疗(除神经根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者),对于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考虑手术治疗。在传统治疗中,以单侧开窗髓核摘除、经后路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融合固定等手术方式为主。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激光气化减压术(PLDD)、椎间盘髓核臭氧消融术等技术的发展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带来了更多微创治疗方式。但MED手术在摘除髓核时同样需要咬除黄韧带及椎板,同样破坏了脊柱的有效结构,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激光气化减压术(PLDD)、椎间盘髓核臭氧消融术其应用范围较窄,疗效欠明确,后期疗效不佳,同样也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受到了局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全新的脊柱微创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其目的明确,创伤小,局部麻醉,立即缓解疼痛,术后恢复快(术后12h下地活动,3-5天出院),有效地保持了脊柱后柱结构的稳定性而使脊柱手术正真进入了微创时代。
        微创理念和技术是外科的发展方向,微创技术使疾病的诊治变得精细,改善疗效,减少创伤和疼痛,缩短康复期,一些特殊病症的治疗也成为可能。脊柱手术微创化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脊柱内镜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代表了脊柱微创外科的方向。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以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为例,其手术目的在于解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在手术中需咬除黄韧带及椎板,以显露突出髓核并摘除,这样势必破坏了脊柱的生理结构,影响了脊柱的稳定。对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后期的日常生活中,加速了脊柱的退变,带来了并发症。再如,对于合并多种严重内科疾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来说,在保守治疗无效情况下又无法行开放手术治疗,使患者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严重影响了生活治疗。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在不影响脊柱生理结构的同时,可摘除髓核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也可在局麻下、短时间内行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扩大,为使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患者解除痛苦。

典型医案
        1.患者邹某,男,79岁,因“腰痛双下肢疼痛1年余,加重并间歇性跛行2月”于2014年3月26日入院。入院见患者腰痛病双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行走约10余米,休息后略缓解。查:直腿抬高试验左40°(+),右55°(+),加强试验(+),腰背伸试验阳性。双侧膝腱未引出,跟腱反射减弱,双侧踇背伸肌力Ⅳ级。入院后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既往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入院后完善检查,明确诊断,请相关科室会诊后认为手术风险极大。经科室讨论后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并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麻醉方式为局麻。于2014年3月29日行手术治疗,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顺利,术中无出血,手术时间约40min。术中可与患者交流。术后患者即可感双下肢无疼痛,第二天佩戴腰围下地活动后双下肢无不适。术后半年复查腰椎MRI示突出髓核已摘除,神经根无受压。术后随访1年,患者目前病情恢复良好,无下肢疼痛、麻木,无间歇性跛行。

术前腰椎MRI

术后半年MRI

        2. 患者董某,女,70岁,因“腰部疼痛并右下肢疼痛、麻木1年余,加重10天”入院。入院前曾多次行针灸、理疗、骶管封闭等治疗,经治疗后病情复发。入院见患者腰痛并右下肢疼痛,双足麻木,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约50米。查:直腿抬高试验右30°阳性,右踇背伸肌力、腓骨长短肌肌力Ⅲ级,双小腿外侧、足背皮肤感觉减退,右侧为甚。入院后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既往患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病史,形体肥胖。入院后完善检查,明确诊断,请相关科室会诊后认为手术风险大且患者形体肥胖,为手术增加难度,势必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经科室讨论后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麻醉方式为局麻。入院后第三日手术,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顺利,术中无出血,手术时间约1小时。术中可与患者交流。术后患者即可感右下肢无疼痛,第二天佩戴腰围下地活动后双下肢无不适。术后第三天出院,术后第三天复查腰椎MRI示突出髓核已摘除,神经根无受压。术后随访三月,患者目前病情恢复良好,无下肢疼痛。

术前患者腰椎MRI

术后第三天腰椎MRI

        3. 患者张某,男,37岁,因“腰痛半年,加重并右下肢放射痛一周”入院。入院前曾保守治疗无效,症状逐渐加重。入院见患者腰部及右臀部疼痛,疼痛难忍,尤以夜间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睡眠,右小腿麻木,行走无力感。查:L4-S1棘突及棘突间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右40°(+),右侧踇背伸肌力Ⅳ级,右足底皮肤感觉减退。入院后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既往体检。入院后完善检查,明确诊断,请科室讨论后认为患者年轻,以微创手术治疗,以减少对脊柱生理结构破坏,避免影响脊柱结构的稳定而加速脊柱退变。于入院后第三日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麻醉方式为局麻。手术顺利,术中无出血,手术时间约30min。术中可与患者交流。术后患者腰痛及右下肢疼痛即可解除,第二天佩戴腰围下地活动后双下肢无不适。术后第三天出院,复查腰椎MRI示突出髓核已摘除,神经根无受压。术后随访1月,患者目前病情恢复良好,无腰痛及下肢疼痛。

术前患者腰椎MRI

术后第三天复查MRI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