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晚,作为首届“中医中药中国行·文化科普宣传周”的压轴戏,我省创排的新编历史秦剧《皇甫谧》在北京海淀大剧院公演,文化搭台,中医唱戏,这是我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又一举措。
依据经济欠发达、农业人口居多的省情,在新一轮医改中,我省突出中医药特色,在全省卫生系统掀起“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热潮,在综合医院拓展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和乡村推广普及中医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医、用中药,参合农民用地产中药方不花钱……,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也让甘肃医改有了别具一格的特色。
依托特色优势,让中医药在新一轮医改中唱大戏
甘肃是“中华医学之祖”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里,敦煌医学和武威汉代医简蜚声中外。甘肃中药材资源丰富,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等著称全国,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全省70%以上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科,50%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社区、乡村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经过调查论证,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医改的基本思路:用中医药特色优势解决医改中的突出问题,中医药价格低廉,参与到医改中能显著节约医疗费用,还能带动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今年3月30日,省政府出台了《甘肃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其中专列了关于中医药参与医改、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内容,强调要把中医药传统预防和治疗方法渗透到乡村各医疗卫生机构,并规定百姓只要在乡村用中医药诊治疾病,新农合就给予全部报销。中医药在医改中的重要地位由此确定。
打好组合拳,扶持中医药挑大梁扛大旗
“在甘肃,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甘肃的医改就算破题了。”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认为,我省各级财力困难,而中医药价格低廉,充分运用中医药,能节约医疗费用,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负担,把中医药列为医改的重头戏,狠抓落实,能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年初,省卫生厅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了“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要求中医人员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西医大夫学习中医知识,在西医职称考试中加考中医药内容。同时,要求各级综合医院把中医药工作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在门诊设立中医科、中药房,在住院部设立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5%的中医科病房。在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修订中,将中医药工作作为基本指标。要求综合医院西医科室疑难重症会诊时,邀请中医会诊,并把综合医院西医科室中药销售量、中医治疗人数等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年度实绩考核的责任书中。
当年,省卫生厅委托甘肃中医学院、省中医院各举办了为期半年的西医学习中医班1期,各市州也举办了“西学中”班,省市共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700多人。同时,省卫生厅规定,在为乡镇卫生院招录的执业医师和医学大学生中,中医药人员不少于1/3,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也全面铺开,3年一个周期,连续3个周期,在全省培养6000名中医药高级和实用型人才。
在解决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知识问题的同时,省上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以及医疗机构看中医、用中药。在城镇医保中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在新农合中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在原来提高10%、起付线降低20%的基础上,报销比例再提高10%、起付线再降低10%;在医疗机构补偿中,各级财政要提高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标准;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时,鼓励基层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对中医药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补偿倾斜;将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推广使用到所有乡村医疗机构,目前第一批93种已确定并在全省范围调剂使用;省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中医科,全面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完成民间中医药单方验方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配备中医师,开展中西医结合抢救工作。
今年4月,全省中医药特色进基层现场会在武威召开。针刺艾灸、拔罐刮痧、药浴熏蒸、推拿牵引……在武威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中药养生保健、辩证施治的十八般“武艺”耍得红红火火,广大群众看中医、吃中药蔚然成风,这是我省开展中医药进基层工作的成效,也佐证了发展中医药是解决基层最基本医疗问题的有力之举。
省卫生厅决定,到今年年底,全省中医药服务网络力争实现三个“全覆盖”,即覆盖全部的乡镇、社区、村组。要求全省每个乡镇卫生院要推广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市州建成2个以上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每个县建成3个以上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在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中,提出中医门诊人次不低于全院门诊人次的1/3,中药收入不低于药品总收入的1/3,中医药治疗总收入不低于业务总收入的1/3。要求以县为单位开展地产中药材资源调查和常见病疾病谱排序,组织名中医根据当地中药材资源和常见病疾病谱,编出10个左右以地产中药材为主、治疗当地常见病疗效确切的中药处方,在新农合中给予全额报销。前不久,庆阳市在全省率先行动,将全市第一批103个地产中药处方纳入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参保职工和居民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指定中药方,可全额报销。
预防、保健、治病、防疫,中医药大显身手
通过在医改中对中医药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我省冲破了中医药服务主要在中医医院的固有观念,中医药工作在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内全面推进,在全社会营造了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氛围。
去年,在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我省在各地成立了中医药防控专家组,组建了中医医疗救治队伍,通过媒体和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公众发布防治甲流处方和药膳,各地张贴中医药防治甲流宣传画,全社会积极参与防控工作,全省共发放中药1000多万付,有近300万人次服用了防治甲流的中医药。许多地方在甲流疫情处于高峰时投服中药,之后疫情短期内明显下降。收治甲流患者的定点医院,纷纷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重症患者。
今年,在救治转入的玉树地震伤员中,中医药再次大显身手,省城各家收治医院均使用了中医手法与西医手术相结合、中药内服与外治相结合、针刺与艾灸相结合、临床救治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中医药参与率达90%以上。中医传统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两个多月时间内,330名地震伤病员全部治愈出院。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省卫生厅组织人员在舟曲灾区开展了中医药预防传染病常见病工作,分别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学校、救援部队驻地等11个区域设置中药发放点,免费发放预防流感、腹泻、皮肤病(湿疹)等传染病和常见病的中药汤剂,累计发放20多万人次,有效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据监测,灾区传染病发生率与往年同期相比无明显上升趋势,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各级综合医院开展中医科会诊和中医康复理疗工作后,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总费用,减少了医患纠纷。上半年各地重点卫生工作督导结果表明,综合医院中医门诊人次增长量较大。其中,省人民医院中医门诊人次是去年同期的4倍,因为使用了中医治疗手段和方法,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医保平均住院费用同期下降了570元,抗生素使用量下降了20%。有些综合医院还用中医药解决了一些外科疑难问题,如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通过请中医科会诊,积极采用中药术后调理,有效缩短了术后康复期。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通过运用中医药调理妇女子宫环境,提高了试管婴儿的受孕几率。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