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医药巡讲巡诊团天祝、武威纪行
4月27日中午1时30分,兰州市区天气晴朗,甘肃省中医药巡讲巡诊团——省中医研究院代表队的各位专家准时集合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的跋涉,抵达此次巡讲巡诊的首站——天祝县,与先期抵达的甘肃省中医学会会长、原省卫生厅副厅长侯志民,武威市卫生局副局长董瑞,中医科科长苏瑞华等领导汇合。
天祝,藏语称为“华锐”,意为英雄的部落,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是建国后由周总理亲自定名的国家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世界上白牦牛的唯一产地,也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当晚在曼妙的祝酒歌与醇香的青稞酒中真切感受到了这里各民族和睦和藏民族的淳朴豪放。
4月28日一早,巡讲巡诊团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几位专家根据天祝县人民医院的安排,首先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指导性查房,随后开始专家义诊。左劲主任在肛肠科会诊病人,和同行探讨病例。张延昌主任、邴雅君主任在诊室给闻讯而来的农牧民患者围了个水泄不通,义诊咨询直到中午12时半,草草吃了午餐,又急忙开始下午的学术讲座。尤其是王海东主任,查房完毕就进了手术治疗室,4个小时做了33例小针刀治疗,精疲力尽的他仅用一份盒饭打发了自己。下午17时,巡讲巡诊团结束了天祝的行程,沿着皑皑的马牙雪山,翻越乌鞘岭,向下一站——武威进发。
由于公路翻修,一路上剧烈颠簸, 2小时后终于在武威下榻休息。是日夜,近十年里最大的一场沙尘暴席卷了整个河西走廊。武威,古称凉州,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隋唐以来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都会,这里人文荟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又有“银武威”之称,中医药文化积淀更是非常浓厚。4月29日上午,巡讲巡诊团的专家们在武威市凉州医院进行查房指导、义诊咨询、开展治疗。巡讲巡诊团领队、护理部王颖主任随同侯志民会长对凉州区人民医院、凉州区中医院对中医重点专科、中医药特色治疗进行了参观了解。两所医院中医药特色突出、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均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凉州区中医院开设了传统风格的专药柜台,将风湿骨病专药等20余种自制药品向患者推荐。尤其是武威市凉州医院重点发展中医中药,床位达到了710张,规模可观;将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特色治疗等专门组合成立了中医特色治疗区,治疗手段多样,环境古色古香,吸引了大量患者;专家诊室布置典雅,候诊区举目可见中医药文化;而以中医药为治疗手段的小儿康复训练室更是独树一帜,吸引了大量患者。
当日下午,在凉州医院会议厅举行了巡讲报告会。侯志民会长欣喜地表示“武威地区中医药特色特别突出、中医药文化氛围特别浓厚,在一些乡镇卫生院像小针刀这样的中医治疗开展的特别好,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防病治病优势,非常令人振奋和高兴”,他希望“甘肃省中医药巡讲巡诊团的各个分组配合省卫生厅、甘肃省中医学会继续做好中医药巡讲巡诊工作,通过中医药知识的宣讲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起中医药的地位,通过中医药知识的宣讲密切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联系,使全省的中医药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武威市卫生局对巡讲报告会非常重视,要求除天祝以外的市属中医系统人员以及中医师承人员全部参加,几百人的会议厅爆满。讲授“中医养生与保健”的邴雅君主任和讲授“武威汉代医简”的张延昌主任也被这热烈的气氛感染,课时一直延堂到下午18时才告结束。简短的用餐休整后,20时开始,巡讲巡诊团星夜兼程,返回兰州。当辛苦了好几天的司机师傅罗为民送完最后一个专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已经是4月30日凌晨1时30分了,至此甘肃省中医药巡讲巡诊团天祝、武威巡讲义诊工作圆满顺利完成。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