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动态>详细内容

进修感言(四)等闲识得恩师面,一针一刀总关情

文章来源:临床教学部 发布时间:2011/07/04 点击数: 字体:

      2011年夏,我有幸师从科主任王海东主任,在甘肃中医院风湿骨病科进修三个月,虽然时间短暂,却也美好而温馨。王海东老师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敏锐的思路、创新的工作方法,时刻激励着我,是我感悟人生,今后学习的榜样。 

 一、传道解惑、无私育人                                                

    随王老师学习的日子里,他总是面带笑容,耐心倾听病人诉说,细心查体,追问病史,分析病机,明辨证型、精准用药、施术。他善于用提问的方式和下级、进修、实习医师沟通并借机传授知识,解说相关病机、诊断标准和用药、针刀原则。尤其是他认为适合针刀治疗的病人,总是先让下级、进修、实习医师查体,然后和大家一起分析查找查体之中不够准确的地方并进行讲解,必要时拿出解剖图谱,说明相关解剖知识及注意事项。在进修期间,王老师还组织了十余天的小针刀培训班,请来庞继光、柳百智等针刀大家亲自授课,让每位学员对针刀医学有了较深的认识,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门诊来诊的王大爷患腰椎间盘病变多年,曾到多家医院求治,效果不佳,慕名找到王老师,经查,适宜针刀治疗,他先让我们几个进修医师为患者查腰三?M突进刀点的定位,然后王老师指正了定点,解说了针刀四部操作原则,并让我们掌握了进刀点解剖知识,具体做法并亲自治疗,果然效果很好。他经常告诫我们,进修学习,不是简单的抄去几个经方、验方或秘方,走马观花的看看几次针刀操作,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总结问题,才能悟出道理,终生受益,这句话让我有拨云见日之感。

二、师古而不拘古、创新中求发展

    风湿病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风湿骨病科的病人,大多为慢性病人,病情复杂、病程长、疗效差、致残率高。故有“风湿病为不死之癌”说法。面对这些特点和难题,王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博览群书、融古通今、求实创新,从明辨阴阳着手,探索、突破痹症的发病机制,探求治疗的思路和方法。以渊博的知识、灵活的思维,巧妙的把小针刀疗法引申到风湿骨病治疗中,解决了风湿骨病治疗中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两大难题,获得了奇特的疗效。为许许多多风湿骨病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福音。使许多常年坐轮椅的患者摆脱了轮椅。风湿科以前是病人少、床位缺、效益差、工作滞后不前的科室。近几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王老师以开拓的眼光、与时俱进的理念、灵活有力的方法,先后引进开展了以小针刀为主、配合腊疗、中药熏蒸、包药、数控、微波、拔罐等等中医特色治疗。现在科室来诊的病人,如需住院都得排队等候。来自岷县的患者杨惠珍,双腿发软一年余,加重两月,每日跌倒约五、六次,曾赴省内外多家医院多方治疗,花费两万余元,效果很差,病人非常痛苦,焦愁忧虑,时有轻生念头。后经朋友介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有幸遇到王老师,经过他耐心倾听,仔细诊察,四诊合参,诊断为臀肌挛缩。果断进行了臀大肌、臀中肌针刀松解治疗,患者当天既觉明显好转,后再无跌倒。家属及病人深感神奇。当然,这与王老师灵活的思维,创新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三、精诚团结、身教重于言传

    王老师管理有方、知人善任、善于关心职工生活,因此科室人员都各尽其责。在他的带教下,科室医师王智明、王爱华、吴燕、李伟青等老师个个成了行家里手,科室里各位老师们都不定时的、毫不保留的向我们传授知识。整个科室呈现出团结活泼、互尊互爱、奋发向上、服务人民的良好氛围。他每周一、二、三、四、五除住院部认真查看住院病人外,还得及时上门诊处理大量的门诊病人,他常很谦虚的说:“对不起大家,让你们久等了”。他诊治病人,和蔼可亲,望闻问切,仔细斟酌。有位退休‘高级’干部,见候诊病人较多,想不按挂号次序直接提前就诊,王老师带着抱歉的态度婉言的对他说:“对不起,您老请稍等等,这儿还有三个边远需要回去的病人,如果时间压后,他们可能就得在兰州多住上一夜,让我先给他们瞧瞧,您看好吗?”,那位退休‘高级’干部连忙说好:“好,好,我等等,我等等。”在“五、一”那天,适逢周末,王老师一如既往的早早上班,对十一位住院患者施行针刀治疗。有位患者说:“王主任,今天过节,您休息吧,我病情好多了,可以周一再治疗。”王老师微笑着说:“今天是劳动节,我是劳动者,劳动就是过节。”接着他帮患者上了病床开始治疗。幽默的话,让病房所有人深感温暖。

四、医乃仁术、和谐医患

    道德经说:“道之尊、德之贵”,是指道乃生发万物,德乃养育万物。对于医者来说,高尚的医德是衡量我们的最重要的标准。每天下午,尤其是开会回来较迟,患者期盼的心灵都很焦急。王老师常常顾不上休息,连口水都喝不上,便马上施行针刀治疗,针对患者提出的咨询,给予不耐其烦宣教。针刀手术一做就是三、四个小时,他大多时候下班都华灯闪烁,人家早都吃过晚饭了。他认为多加一小时班,就可以让更多的患者节约许多医药花费、早一天出院。他不论再迟再累,都要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他经常指导患者功能锻炼,问寒问暖,甚至亲自帮助患者翻身、下床、铺床等等。时间长了,许多患者都把王老师看成他们的守护神、贴心人。在王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信赖、仁爱;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王老师用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不平凡的事业,可以说,他真正的把医德好、服务好、质量好、群众满意“三好一满”体现出来,用他的执着构建了医患和谐、友谊的桥梁。

                                                                    风湿骨病科进行医师李孝明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