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动态>详细内容

把挚爱献给灾区伤员

文章来源:党务部 发布时间:2010/04/27 点击数: 字体:

抗震救灾英雄谱

把挚爱献给灾区伤员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谢兴文抗震救灾纪实

    谢兴文,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骨科副主任医师,中医骨伤科博士,甘肃省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当听到青海玉树地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地震伤员主要以骨创伤为主,医疗救援首当其冲就是骨科,自己的专业就是骨伤,此时应是发挥自己才能最好的时机,2010年4月15日当得知医院要为灾区的患者成立专门的病房后,主动请缨承担具体的救治工作,获得院领导的同意后,他依据院领导的指示迅速组建了应急救援治疗组及护理单元,所有成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就绪,随时待命。2010年4月15日晚7时40分,青海地震灾区第一批伤员转入甘肃省中医院,他带领应急救援治疗组及护理单元积极投入到了救治伤员的紧张工作中,一接到伤员,他就首当其冲地进行检查和救治工作,为了确保每位伤员在检查中的安全,他和所有队员亲自一对一陪同每位伤员进行全面检查,待所有伤员检查完毕时,已是16日凌晨7时,这时他才感觉到自己的脚非常疼,原来他的脚在接诊伤员时已被磨破,在这一宿的工作中并未感觉到,同事们都劝他稍作休息,但他坚持继续工作,紧接着又陪同李盛华院长、赵继荣业务副院长组织骨科、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肾病科、消化科、内科、ICU等科室的专家对疑难病例进行了讨论,给每位伤员制定了个人诊疗方案。此时大多数救治人员已是精疲力竭,但他面对许多开放性损伤的伤员需要他们救治和急诊手术,因此他与团队一起又开始一天的手术,及时成功完成了急诊手术。截止4月17日凌晨1时,共接诊伤员35名,成功实施手术5例,其余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而谢兴文同志已经连续43个小时没有合过一眼,一直和他率领的团队在一起,奋战在救治灾区伤员的第一线。截至4月19日,他整整4天没有回家,他老家的姐姐来兰州看望与他一起生活的父母,但他未能与姐姐相见,也未能一起吃顿饭,令他十分遗憾和内疚。

    作为青海地震灾区伤员一线救治工作主要负责人之一的谢兴文同志,一直坚持在第一线,坚持每天对35位伤员至少巡视两次,尤其对重症病人随时掌握伤员病情,属骨科范畴的病情,他与李盛华院长、赵继荣业务副院长和所有骨科主任共同协商处理,并向他们虚心请教;属其他科室的病情,积极联系本院相关科室专家及外院知名专家进行会诊,尽量使每位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当得知伤员中有流行病存在时,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不顾疲劳,在凌晨12时,向院方汇报情况后,在赵继荣副院长的组织下,将兰州市肺科医院感染科主任请到病房,与本院专家一起制定防范措施与处理原则,结束时已是凌晨2点,到此时,他总算才松了一口气。在连续奋战几天后,他第一次体会到原来睡觉是如此的甜美和幸福。

    他不仅在诊治上对每位伤员细致入微,而且在生活方面面面俱到。14床伤员尼格得知女儿和爱人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接收诊治,因对女儿和爱人的牵挂,出现焦虑、烦躁、情绪非常低落等情况,他得知后积极设法与其家属联系,于凌晨6时在卫生厅领导及院领导的帮助下,尼格与其女儿接通了电话,情绪也渐趋平稳。9岁的尕玛西然,因骨盆骨折需骨牵引治疗,在牵引治疗了不长时间,尕玛西然因疼痛哭闹不配合治疗,他妈妈因疼爱孩子暗中私自拆除了牵引治疗,他为确保治疗效果,他守护在病房,一守就是一宿,使治疗得到了保证。来自玉树灾区的伤员中只有一位是汉族,其余均是藏族,与伤病员交流存在很大困难,他通过与懂汉藏语言的志愿者对藏族饮食习惯的交流,了解到藏族同胞喜欢吃糌粑、酥油,于是他积极想办法,在兰州无法买到,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又积极向院方反映,在院方及厅领导的帮助下,专门从甘南、青海等地为他们购买,使每位伤员及其家属吃到了他们喜欢吃的食品,享受到家乡的氛围。

    就是因为他对每位伤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积极有效的治疗,为伤员在第一时间解除了痛苦、解决了生活问题,得到了所有伤员及其家属的赞扬与认可。正是由于他辛勤的劳动、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和热情的态度,使每位伤员及其家属认可了他,并喜欢上了他,主动要求与他合影,在照片中竖起大拇指表达对他的赞扬和感激。

    总之,在病房里,哪里需要帮助,他的身影就会在那里出现。难怪有人戏称他为“男1号”。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