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发布时间:2024/08/23 点击数: 字体: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西医诊断紫癜性肾炎诊治循证指南(2016)、《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

1、西医诊断要点在过敏性紫癜6个月内,出现尿检异常,包括血尿和(或)蛋白尿,诊断为"紫癜性肾炎"。

1)临床类型分类:孤立性血尿型、孤立性蛋白尿型、血尿兼蛋白尿型、肾病综合征型、急性肾炎型、急进性肾炎型、慢性肾炎型。

(2)肾小球病理分型:

I级:肾小球轻微异常;

II级;单纯系膜增生,可分为IIa局灶节段和IIb弥漫性

III级;系膜增生,伴有<50%肾小球新月体形成和(或)段性病变(硬化、粘连、血栓、坏死),其系膜增生可分为IIa局灶节段和IIIb弥漫性;

IV级:病变同I级,50%~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可分为IVa局灶节段和IVb弥漫性;

V级:病变同II级,>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可分为Va局灶节段和Vb弥漫性VI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诊断参照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2007年《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1、中医诊断要点

    皮肤对称分布的瘀点瘀斑;

    血尿和(或)蛋白尿,或并见腹痛、关节疼痛,甚则便血、咯血、水肿等。

1)诊断证型:

①、风热搏结证:皮肤紫癜,瘙痒,血尿(尿检镜下红细胞增多),泡沫尿,发热、咽痛,腹痛或关节疼痛,颜面或肢体浮肿。舌质淡红或略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滑有力。

②、热毒内炽证:皮肤紫癜颜色鲜红,弥漫四肢、背臀部,可有痒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发热、口干、关节肿痛、腰腹痛,或见黑便。舌质红,苔黄,脉数。

③、湿瘀互结证:紫癜反复,时隐时现,镜下血尿、蛋白尿。关节肿痛,颜面或下肢浮肿。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滑。

④、气阴两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间断镜下血尿,腰酸乏力,常易感冒,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⑤、脾肾阳虚证:皮肤紫癜消退;蛋白尿、血尿持续,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浮肢肿,纳差,尿少便溏。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弱。

⑥、肝肾阴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镜下血尿持续,腰膝酸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头晕耳鸣,体倦乏力,心悸气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二、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并无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病名的详细描述,其命名依据大多根据其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古代医家多以“葡萄疫”、“斑疹”、“肌衄”等进行论述,以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古代医家多以“尿血”、“溺血”进行论述,有腹痛、便血、关节痛等伴随症状者,分别以“腹痛”、“便血”及“痹症”进行论述。

王肯堂将皮肤紫癜称之为肌衄,其著作《证治要诀·诸血门》中提出“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隋代医家巢元方其著作《诸病源侯论》中首载了“斑”之命名,张介宾将皮肤紫癜称之为斑疹,在其著作《景岳全书》提及斑疹之病机及临床表现之不同,谓“斑疹之病,……属少阳三焦相火,谓之斑;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导致的尿血及蛋白尿,尿血者多以尿血谓之,其病名首载于《金匮要略》,其描述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就尿血的病因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认为“不远热则热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矣。凡人不避暑热,及过食爆炙之物,以致血热妄行”。即尿血的发生是内伤外感共同作用的结果。《丹溪手镜》云:“溺血,热也,又因房劳过度,忧思气结,心神不交”。《诸病源候论·虚劳尿血侯》中亦说:“劳伤而生客热,血生于胞故也,血得温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膀胱而血尿”。尿血多于热相关,尤其是内伤蕴而生热,迫血妄行。

通过对古典文献的查阅与研究发现并无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论述,多以其症状进行命名,因此就其病因病机的论述依旧以古代之命名,过敏性紫癜引起的皮肤紫癜,隋代医家巢元方其著作《诸病源侯论》中首载了“斑”之命名,认为该病的病机是“毒热蕴胃”,明代医家吴昆其著作《医考方》中提到斑疹的病因为感受风、寒、暑、湿之邪,病性为表里虚实,谓“其致疾之由,则有风、寒、暑、湿之邪;辨证之法,则有表、里、虚、实之异。”清代医家王孟英其著作《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提到斑疹的发生与邪气密切相关,谓“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明代医家陈实功其著作《外科正宗·葡萄疫》中关于葡萄疫的病因病机及易感人群有较为详尽的描述,谓“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久则虚人,斑渐方退…”指出紫癜的易感人群多为儿童,幼儿脏腑娇嫩且素体本虚,不耐攻伐,易于感受外邪侵袭而出现紫斑,病程日久脾胃亦受损之。

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损伤可出现血尿、蛋白尿,《诸病源候论·小便血候》“下部脉急而弦者,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明代吴昆也言:“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故尿血与风、湿热之邪有关。《三因方·尿血证治》“病者小便出血,多因心肾气结所致, 或因忧劳、房事过度,此乃得之虚寒……二者皆致血尿。”陈无择提出指出尿血病机有 寒热虚实之分。《灵枢·上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指出中气实为中焦脾胃之气,中气不足则会导致精血、精微物质下注,出现血尿。《证治汇补》曰“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或肺气有伤,妄行之血,…或脾经湿热内陷之邪,…或肝伤血枯,…… 俱使热乘下焦,血随火溢。” 尿血的主要部位在膀胱和肾,但其他脏腑亦导致,尤其是脾肾。因此尿血有虚实寒热之分,其病因有内外二因,外因多为风、湿、热、暑之邪, 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过度,二者共同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蕴而生热,迫血妄行,下行膀胱,形成血尿。中医典籍中无明确记载与蛋白尿对应的中医病名,但其来源于精微物质,受肾的封藏,脾的运化,《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蛋白尿的离不开肺脾肾,内外之邪侵袭致三脏功能失常,精血精微物质输布失常,随尿液排出体外。

引起紫癜性肾炎的原因有很多,但无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以风热燥邪为主,内伤多与嗜食辛辣、肥腻,忧思恼怒、久病体虚等相关。

1.风热燥邪,侵犯脏腑:病邪侵犯下焦,损伤血络,则见尿血,或邪热侵入营血,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渗于肌肤之间,可见皮肤紫斑,重者上下出血。

2.嗜食辛辣、肥腻,脾胃受伤:饮食刺激无度,酿生湿热、瘀毒,损伤脾胃,统血失职,热注膀胱,则尿血;热入营动血,溢于皮肤腠理,则发为紫斑。

3.情志过极,气血逆乱:郁怒忧思,情志过极,则气血逆乱,破血妄行,溢于脉外;或情志不遂,心火亢盛,耗伤肾阴,热移膀胱,灼伤血络,则尿血;思虑伤脾,脾不统血,则发为所主四肢肌肉紫斑。

4.久病体虚,统血无权:劳倦纵欲太过,或久病体虚,致心、脾、肾气阴不足,血不循经而出血;或损伤于气,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溢脉外而尿血、便血、紫斑;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发为皮肤肌腠紫斑;或血脉瘀阻,血不循经而出血。

三、治疗

1、证候分型及方药组成

1)风热搏结证

治法:疏风清热,清营凉血。

推荐方药:自拟紫癜方加减。

荆芥、防风、地肤子、白鲜皮、蝉蜕、黄芩、黄柏、淡竹叶、炒白术、陈皮、川芎、莪术、枳壳。

方解:荆芥、防风共为君药,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消疮之效,地肤子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白鲜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表之效,蝉蜕具有疏散风热、透疹解痉的功效、黄芩、黄柏共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淡竹叶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炒白术具有燥湿利水之效,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效,川芎、莪术和枳壳具有行气活血之效。蝉蜕、地肤子、白鲜皮为臣药,清解表湿热之邪,有燥湿、解痉和透疹之效,黄芩、黄柏、竹叶和陈皮具有清解三焦之湿热之效,共为佐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川芎、莪术、和枳壳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疏散风热,清营凉血之效。

中成药:雷公藤多甙片、火把花根片等。

2)热毒内炽证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止血。

推荐方药:自拟凉血止血方加减。

黄芩、黄柏、淡竹叶、生地、熟地黄、川芎、枳壳、牡丹皮、连翘、白芷,苏叶、茜草。

方解:牡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效,茜草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之效,两者共为君药,凉血止血,使血热得以止血,黄芩、黄柏、淡竹叶有清热燥湿泻火之效共为臣药,生地具有清热生津、养阴凉血之效,熟地黄具有补血滋阴之效,二地既能养阴生津,又能补血凉血,共为佐药。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之效,白芷具有祛风止痒之效,枳壳具有理气宽胸,苏叶行气和胃,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清热凉血,活血止血之效。

中成药: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

3)湿瘀互结证

治法:温阳化湿,散瘀止血。

推荐方药:自拟温化湿瘀方加减。

补骨脂、干姜、桂枝、茯苓、法半夏、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白术,防风,泽兰。

方解: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是脾肾阳虚下元不固之要药,为君药。茯苓、法半夏、白术均具有燥湿化痰之效,湿邪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桃仁、泽兰具有活血之效,使血液运行通畅,防风有祛风胜湿之效,红花、川芎、当归、赤芍四药,取四物汤之义,补血调血,共为使药。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之效、桂枝温通阳脉,两药相伍调畅全身气血,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温阳化湿,散瘀止血。

中成药:正清风痛宁、黄葵胶囊等。

4)气阴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滋阴。

推荐方药: 参芪地黄汤加减。

黄芪、熟地、党参、山药、山萸肉、茯苓、牡丹皮、白术、茯苓、白芍、枳壳、当归、川芎、仙鹤草。

方解:黄芪性温味甘,益气摄血,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两药合用共为君药,功在健脾益气。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熟地黄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之功;山萸肉酸微温,入肝肾二经,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之用;白术苦甘温,有补气健脾、止汗、燥湿利水之功;仙鹤草入肺肝脾经,味涩收敛,止血之效佳,配伍黄芪可益气补血以止血,亦可调补气血以补虚祛邪;当归行气活血,以上六药共为臣药;茯苓具有健脾利水渗湿的功效;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阴虚则热,气虚则血行无力,故用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党参、白术、茯苓取四君子汤之意。川芎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芍酸而走肝,能泄水中之火,故能降阴虚上越之浮火,为佐药;枳壳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养血滋阴之效。

中成药:金水宝、百令胶囊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摄血。

推荐方药:自拟温阳理中汤加减。

黄芪、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醋香附、桂枝、干姜、川芎、芡实、白术、枳壳、茜草。

方解:方中黄芪性温味甘,功在益气摄血,量大力专而补肾健脾,兼以卫外固表进而顾护正气,御防外邪侵袭,取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补骨脂性温味辛苦,入脾肾两经,为脾肾阳虚下元不固之要药,具有温脾暖肾,收敛滑泄的功效,两药合用是为君药。白术甘温除湿,入脾胃经,为脾家要药,补气健脾,燥湿利尿;干姜味辛性热,入脾胃经,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以止滑泄,且干姜、白术取“理中汤”中温中健脾,祛寒利湿之意;以补后天而滋先天。淫羊藿、菟丝子填补肾精肾气,四药同用加强君药温肾健脾之功,同时具有活血利湿之效,是为臣药。芡实主安五脏,补脾胃,益精气,扶助脾肾正气;桂枝入膀胱经温阳化气,温通调畅全身气血;香附入肝行血中之气,以疏气解郁;茜草具活血祛瘀止血之效;川芎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枳壳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温补脾肾,益气摄血之效。纵观全方,补而不滞,温而不燥;脾肾共治,气阳共生;彰显先后天互资之效。

中成药:金水宝、百令胶囊等。

6)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扶正祛邪。

推荐方药:自拟扶正止血方加减。

黄芪、山药、白芍、醋香附、桂枝、干姜、川芎、枳壳、茜草、蒲黄炭、仙鹤草。

方解:方中黄芪重用为君,既能补气升阳,又能益卫固表,寓阳中求阴之义;山药甘、平,主入太阴血分,兼入少阴气分,补脾阴,调肺气,两药共为君药;香附入肝行血中之气,以疏气解郁;白芍酸而入肝气,能泄水中之火,故降阴虚上越之浮火桂枝温阳化气,可调畅全身气血,为臣药;茜草、蒲黄炭、仙鹤草止血不留瘀,共为佐药;枳壳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川芎血中气药,擅走窜,以使诸药补而不滞。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百令胶囊等。

2、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1)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适用于紫癜肾瘀血证。

2)参麦注射液:适用于紫癜肾气阴两虚证。

3)醒脑静注射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开窍醒脑功效,适用于紫癜肾急性期。

3、其他疗法

可根据病情适当选择以下疗法:(1)中药熏蒸药浴、中药保留灌肠,可选择应用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熏蒸床、结肠透析机等设备;(2)针灸疗法,取肾俞、气海、复溜、三焦俞穴,急性期加肺俞、合谷、风池、大椎;慢性期加脾俞、中脘、足三里;(3)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疗法。

4、内科基础治疗

参考中华医学会编著或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包括:(1)对原有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予以减量维持治疗;(2)采用控制血压及对症支持治疗;(3)针对贫血、感染等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护理调摄

1)饮食护理:低盐、低脂、高维生素、优质蛋白质软食。避免香燥、辛辣之物及鱼、虾、蟹等易于诱发过敏的食物。

2)皮肤护理:严密观察出疹的部位、颜色及消退时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擦伤感染。

3)生活护理:预防感冒,劳逸适度,节制房事,忌食烟酒。

4)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临床缓解: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疾病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缓解:皮肤紫斑、肉眼血尿、水肿、腹痛、关节疼痛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红细胞消失,尿蛋白转阴,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g,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持续3月以上。

显效:皮肤紫斑、肉眼血尿、水肿、腹痛、关节疼痛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减少≥50 %,尿红细胞减少≥50 %,肾功能恢复或保持正常,持续3月以上。

有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红细胞减少≥25%,尿蛋白减少≥25%,肾功能改善或维持原水平,持续3月以上。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二)评价方法

1.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表

症状

0分)

轻度

2分)

中度

4分)

重度

6分)

皮肤紫斑

四肢皮肤散在点状斑疹

四肢、躯干皮肤小片状斑疹

四肢、躯干皮肤弥漫大片状斑疹

血尿

镜下血尿,尿红细胞

1+

镜下血尿,尿红细胞1+~2+

肉眼血尿,尿红细胞≥3+

蛋白尿

尿中有泡沫,尿蛋白<1.0g/d

尿中有较多泡沫,尿蛋白1.0~3.0g/d

尿蛋白≥3.0g/d

腹痛

轻微腹痛,不影响生活

较重腹痛,但能忍受

严重腹痛、不能忍受,并伴见吐泻或黑便

关节疼痛

关节稍疼痛,不红不肿,不影响活动

关节疼痛能忍受,但稍红肿,活动不利

关节疼痛明显,伴红肿及活动受限

倦怠乏力

偶感疲乏,可坚持轻体力劳动

活动后即感乏力,勉强支持日常活动

休息后仍感疲乏,不能坚持日常活动

尿少浮肿

尿量略减少,1000ml~1500ml/d,晨起眼睑浮肿

尿量减少,500ml~1000ml/d,眼睑及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

尿量减少,少于500ml/d,水肿明显甚至波及全身,按之凹陷如泥

气短懒言

劳累后气短

一般活动即气短

懒言,不活动也气短

腰痛或腰酸

偶尔发生

每天疼痛或酸软时间少于3小时

持续疼痛或酸软

口干咽燥

口干能耐受

口干饮水后缓解

口干饮不解渴

手足心热

偶有手足心热

时时手足心热

手足心热明显,伴心烦不宁

2.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尼莫地平法)

3.实验室检查指标

包括尿液分析、尿沉渣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肾功能检测等。

编写部门:靳锋甘肃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完成时间:2024年08月21日


终审:管站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