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理论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理论
李树君主任常说,在祖国医学领域中,由于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努力,西医学习中医,一些有条件的中医也学习了西医,中西医结合,因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成为正确诊断和治疗皮肤病必不可缺的方法。同一种疾病,由于机体个体差异,“证”的表现也不同,如寻常性银屑病中医就有风寒型、风热型、血热型、湿热型、冲任失调型之分。因此在治疗上,分别应用祛风散寒、祛风清热、凉血润燥、清热利湿、调摄冲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的法则。一种疾病,发生在同一病人身上,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抗病能力的变化(即机体正邪斗争的变化),在疾病的早期、中期、晚期,证的类型也不同,但它往往是疾病发展各阶段的机能性反应。如湿疹,中医临床辨证分风湿热型、脾虚湿热型、脾虚型、血虚型,而实际上它代表了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三个阶段。经过这样的辨证分析,对诊断、预后都有明确判断,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李老师认为诊断上的“病”、“症”结合,使我们能运用一些现代方法认识疾病,从而在临证理法方药中,选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如“带状疱疹”临床表现为肝胆湿热证候,方选“龙胆泻肝汤”,而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在“龙胆泻肝汤”方中加用板兰根等抑制病毒的药物,就能做到“方与证合,药与病投”,提高疗效,从而在治疗上开辟了新途径。过敏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在皮肤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祖国医学文献中未见对这些疾病的诊断病名,仅从一些疾病的描述中能够判断出它所指的是过敏性病证或结缔组织病。而现代医学对它们的研究则要丰富得多。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医生,李老师尽管已年过八旬,但并没有只停留在“望、闻、问、切”的阶段,而是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汲取养分来充实自己的诊断与治疗,他要求病人做病检,做血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测定,检测抗体水平,为诊断和治疗寻找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