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医案一则
患者王某某,男,35岁
初诊日期:2025年5月13日
主诉:脐周胀满不适1月余。
初诊:患者自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胀满不适,连及两胁,伴口苦、烧心,偶有反酸,大便正常,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腹胀
西医诊断:消化不良
中医证型:脾虚气滞,肝胃不和
中医治法:健脾理气,调和肝胃
处方:运脾汤加减
麸炒白术30g 茯苓15g 醋香附15g 仙鹤草30g
炒麦芽15g 麸炒枳壳30g 石菖蒲15g 清半夏9g
黄芩10g 黄连5g 炮姜30g 党参15g 甘草5g
浙贝母15g 海螵蛸20g
共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主诉:服药后症状较前明显好转,现症见:偶有下腹部胀满,腹中肠鸣作响,大便偏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原方基础上去掉浙贝母、海螵蛸、炮姜,减麸炒枳壳量为20g,加制吴茱萸5g 醋五味子15g 盐补骨脂15g 麸煨肉豆蔻12g 焦槟榔10g
共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诊日期:2025年6月19日
主诉:上述症状皆轻,大便成形,1次/日,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处方:效不更方,共7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
按:“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此患者脐周胀满连及两胁,伴口苦、烧心、反酸,结合舌脉,乃脾虚气滞,肝胃不和所致。脾虚运化失职,则水谷不化,气机壅滞,故见腹胀、肠鸣;肝郁则横逆犯胃,故见两胁胀、口苦、烧心,此即“土虚木乘”之象;脾虚生湿,久则易郁而化热,故见反酸。治用运脾汤加减,功在健脾理气,调和肝胃。方中麸炒白术、茯苓、党参、甘草健脾益气;醋香附、麸炒枳壳疏肝理气;石菖蒲、清半夏化湿和胃;仙鹤草、炒麦芽助运消积;黄芩、黄连清泄肝热;浙贝母、海螵蛸制酸和胃;炮姜温中健脾,防苦寒伤胃。一诊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然见肠鸣便溏,此乃脾虚及肾,运化失职之象。二诊遂去炮姜防其温燥助湿化热,减枳壳量防破气太过,去浙贝母、海螵蛸因热象已减。加补骨脂、肉豆蔻温肾暖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吴茱萸温肝和胃,焦槟榔行气导滞。此即“治病求本”之意,由治脾及肾,脾肾同调。三诊诸症皆平,效不更方以巩固疗效。纵观全程,初诊重在健脾理气,清热和胃;二诊随证转方,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三诊巩固疗效。体现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