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沈玉鹏名老中医其思想来源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4/03/07 点击数: 字体:

韩芳林老师生平简介

吾师韩芳林,1941年生,汉族,儿科主任医师,四川省南充市人。幼年常立于酷爱中医父亲的问疾处方案头,深受熏陶,方知中医药乃仁人之术。19609月考入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学习,19659月毕业,1975年参加兰州军区建设兵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和经典著作,对中医药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识和能力日渐提高。1986年选送参加了全国中医儿科提高班学习,在此期间勤奋不怠,努力广采博览,阅读中医书籍,并在著名中医儿科前辈江育仁曹济民钱育寿老师严格训练,精心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侍诊抄方,整理总结前辈经验,使自己中医基础理论不断提高,中医临证诊治能力日益加强,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

韩芳林老师精专儿科,注重实践,精于辨证,慎于用药。近四十年来始终坚持在临床第一线为病儿服务,坚持严谨的医学态度,不懈地钻研,不断地实践,无论在医疗、科研和教学任何方面,皆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临证力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善用经方,但不排斥时方;支持中医现代化,取现代医学之长,补中医自身之短。培养后人,总是言传身教,一丝不苟。热爱祖国中医药事业,渴望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后继有术。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体会认真传授给学生,重视对青年医师的传、帮、带,希望他们早日成才,服务社会。同时,吾师强调,术业有专攻,理论是基础,只有“学然后知不足”,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广征博采,集各家长,把医学理论功底打扎实,打深厚,才能使自己日有所进,月有所能,不断进步。

吾师历任儿科副主任主任技术指导,现为儿科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平衡医学研究会保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会甘肃分会儿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甘肃分会第34届委员,兰州地区儿科研究会理事,《中医儿科杂志》(试刊)第二届编委会编辑,《中西医结合研究杂志》(内刊)编委会编辑。19937月出席了甘肃省第九届妇女代表大会,同年9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妇女第七次代表大会,19959月参加了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甘肃观光团,19963月被评为甘肃省卫生系统“巾帼建功”活动先进个人,19999月被授予“全省卫生系统优秀专家”称号。

近四十年来,吾师诊病之余笔耕不辍,撰写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如《剂型改革中药儿科的临床应用探讨》《儿科治法琐谈》《重用水蛭抢救儿科危重症举偶》《水蛭佐治小儿肺炎》《清胃散治验介绍》等三十余篇。参加了与中国儿童发展中心联合进行的《母乳系列喂养调查》《小儿贫血调查及少数民族小儿贫血状况》等部级课题,及《陇儿康与小儿免疫功能临床研究》《清儿热口服液制配及临床疗效观察》等省级课题。

现兼任甘肃省中医学院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1999年成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并带徒教学,自此,韩老师有在繁忙的诊务之余,担当老师带徒,培养后学的重任。通过口传面授,将自己独到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以使自己的学术经验后继有人,为培养跨世纪高层次中医临床人员做出贡献。

近四十个春秋过去了,韩芳林主任医师为甘肃患儿的健康幸福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现虽年过六旬,仍在儿科临床第一线默默地工作,为中医儿科事业发挥着光和热。

1.学术思想浅析

1.1、重辨证亦辨病临床效卓著

中医药学是依靠辨证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方法,取类比像的方法探索疾病的规律来采用治疗方法的。这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整体观,但缺乏对事物变化的定量分析。而西医是以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组成的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一种科学体系。西医的产生发展,是由于现代大工业发展很自然地与现代科学融为一体,虽然它深入认识机体内部变化,但往往忽略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辨证观。故吾师认为中西二法互补,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更为有利。实践证明,重辨证亦辨病是提高诊治水平的重要方法,从临床上讲,证病结合的诊治就是整体观与局部相结合的科学诊治,因此,吾师认为中医辨证诊断加现代科学诊断是医学科学领域的诊断方法。辨证是在望、闻、问、切基础上进行的诊断辨证思维,论治是在辨证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的方法,二者互相联系。而现代医学则进行定量分析,以阐明病变的具体变化。所以,临证时,重辨证亦要辨病,治疗时既要治证,也要治病。既对病因、病位等疾病的共性进行诊治也对证候的特异性进行了鉴别,这样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如韩老师自创麻杏化瘀汤治疗风热及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方中继承先人之法辨证施治,以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进行整体治疗;而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肺炎时存在着不同程度肺微循环功能障碍,水蛭、败酱草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流的作用,同时败酱草还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故而韩老师加此二药进行局部治疗,使疗程缩短、疗效更佳,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韩老师认为临证时,是证者先辨而治之,是病者先诊再辨而治之也是必要的。

总之,吾师认为正确地处理好当前中医儿科面临的中医特色,时代特点和专科特长的关系十分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将辨证和辨病结合起来,是证者先辨而治,是病者先诊再辨而治也是必要的。

1.2观体质,重临床,崇尚“稚阴稚阳”学说

    对于小儿生理特点,历来就有“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通过观察韩老师认为小儿生理确具有“稚阴稚阳”的特点,同时在病理上所表现的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转归,伤阴伤阳亦互有转化。多见者如腹泻病例中的中毒性消化不良症,它可先伤胃阴,继伤脾阳,又能在胃阴耗损的同时,既出现口干舌绛、皮肤干燥皱瘪的症状,又可出现面色恍白、两目无神、肢厥脉微的阳气厥脱危象,具体反映了“稚阴稚阳”的临床征象。对阴阳两伤的处理往往采用扶其阳而就其阴的方法,但必须审察孰者为主。盖阴与阳虽是不同的属性,但又是互根的,所以阴的滋生,必须赖阳气的濡化;阳可以统阴,而阴则不能统阳。阴阳总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因而,阴阳并论,更易于讲清道理,也更有利于理解。吾师认为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较深刻地理解小儿“稚阴稚阳”这一生理特点的客观性,才能正确对待“小儿纯阳之体”的观点。

1.3  抓主证,崇经方,不断创新疗效

吾师在临证时善抓主方,善用经方。临床实践证明,确实使疗效大大提高。吾师认为任何一个证,或一个病,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有主与次之别,一旦主证被解其它症候也随之减轻或消失。而经方是先贤几千年临床经验的结晶,且经受了实践的检验,确实是疗效显著的处方用药,因此,崇尚经方,用于临床是吾师的观点。经方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是证是方、味少力专的特色。在临床实践的具体应用中吾师主张应用经方尊其法而不泥法,谴其方而不僵化,用其药而不拘量,灵机园活合理应用,在经方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有效的经验方。

1.4  倡脾运,调气机,强身壮体少疾病

脾是中焦之脏,是人体气机的枢纽,对小儿尤为重要,在防病治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胃生生之气,是五谷精微摄入,腐熟、升腾、输布的脏器,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因此,临证处方用药皆不忘调理脾胃是吾师推崇的又一思想。认为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如果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过脾胃耐受能力,就会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脾胃病变。

吾师认为,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是主运化,脾健则运。脾病证候的表现虽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如果一旦脾气失运、不运、或运迟、运弱,皆能发生种种脾胃病变。从整体而言,脾虚亦可导致小儿免疫系统的功能低下而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可见健脾运脾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贯穿在防治小儿脾胃病乃至其它脏器病变的过程中。这是仲景“四季脾旺而不受邪”的学术思想在儿科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吾师认为儿科前辈江育仁老师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是根据脾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的治疗法则。精练地把脾的功能归纳为运与化。认为有三个主要的思想,一是治疗脾胃病的指导思想:因为,脾运失健,升降失常乃脾胃病病机的关键,脾具有运化津液水湿,生化气血之源,输布五谷精微,奉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功能;与胃相表里,且有腐熟五谷,通降浊气糟粕于下的作用。脾气升则可上输于心肺,脾气降则下归于肝肾,故脾健运方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作用。因此,脾胃特殊的生理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小儿更是如此,称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是以运为健,以运为补的主导思想:脾的生理功能是通过脾气来实现的,脾气乃脏腑之气,是脾胃升降运化的动力和源泉。而脾气最易因饮食不当、劳倦、情志等因素所伤。而当今小儿娇养怒气易结,饮食常常自倍,极易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诸病丛生。从儿科临床看,小儿脾胃病以脾气不行而不运导致中焦壅滞、痰饮、湿滞、湿热、食积较为多见,因此,临证治疗以运脾、调理气机为主,促进脾胃运化,使脾胃功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三是健脾促运,调气和胃的治疗原则,忌用甘温补益之品,免滋腻壅滞胀满而致气机不畅,加重病情。吾师认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思想,不仅是对儿科临床治疗学的一大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小儿生理、病理学的一大阐明,学习和运用好这一理论法则,是对培育后天之本,有利于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和防治多种疾病的一项关键举措,吾师临证喜用苍术、炮姜、苏梗、厚朴等,且注重少而精。

1.5  佐活血,祛瘀聚,辨治疗效显神奇。

活血化瘀大法是中医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历代医家认为血瘀证也有虚实之分;实为血脉不通,重在破血通瘀;虚为血滞不畅,重在和血化瘀;因此主张对血瘀证应详审证候主次轻重,应用活血化瘀应与调理脏腑相结合即重视血瘀病变的同时,也重视血瘀的整体治疗。

吾师运用活血化瘀是以中医辨证为前提,以症候演变为依据的一种主方谴药的治疗大法,有祛风化瘀法,除湿化瘀法,清热活血法,调气活血法,温阳活血法,通窍活血法,通下活血法,养阴活血法等。目的是功逐瘀滞,瘀祛新生,临证使用时,需要辨证施治应用于临床治疗。另古人提出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吾师也很重视。

回顾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继承活血化瘀法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结合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及我科对水蛭的研究,吾师十余年来应用水蛭救治小儿肺炎,新生儿肺出血,感染性休克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2.主要临证经验

韩芳林老师循古而不泥古,发扬而不离宗,对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有其独到的见解。

2.1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

韩老师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探求医理,孜孜不倦,诊务之余,勤于自学,利用一切空隙时间,读书、撰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再教诲我们要重视学习经典,深刻理解。中医儿科作为一门独具特点的临床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期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儿科学的论述,以后中医儿科各家学说逐步完善了儿科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立法治方以及护养保健等学说,为我们现在的学习提供了可行可信的理论知识。因此,韩老师强调要认真学习经典,总结古人的经验,并且广读现代的医学书籍和临床、科研资料报道,以开阔视野、不断的更新知识,并致力于临床实践,认为要通晓古奥精深的中医理论,除了要从书本上获得真知外,真正要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学识,更须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去验证、变通、充实和提高。她在近四十年的医疗实践中,师古而不泥古,对于前人的经验,不是简单地拿来即用,而是加以消化吸收,进一步反复实践,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主张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

韩芳林老师重视近年来国内外中医儿科的发展动态,对于现代医学的诊治理论和方法也不排斥,而且尽可能利用,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韩老师认为,中医与西医虽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的健康上是一致的,所以二者应该可以结合起来,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上,各自扬长避短,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求同存异,为推进中国医学事业的长足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在实践中证实,某些疾病的某一病理阶段,中医药会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2.2 强调四诊辨证,察舌辨脉

韩芳林老师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因此,在诊治中,始终把四诊辨证放在首位,对于每个就诊患儿均详细向家长询问病情经过,饮食习惯,二便等;闻诊则以辨别声音为主;而在脉象方面认为儿科较简单,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为儿科基本脉象,切脉时可用“一指定三关”法;而望诊则是儿科最为重要的,认为内在病变可以通过面部气色、苗窍等反映出来。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方面表现出来,这就是钱乙的“面在上,目内证”的理论依据,通过望诊可以诊察疾病在各方面的显现,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而且还可以对疾病的轻重、转归及预后做出推断,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临床简称为观形察色,包括观神、察色、审体质、别形态,尤以舌象最为主要。由于韩老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往往在舌象方面一个微小的变化,都能被及时发现,作为辨证施治的有力依据,制订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法则,并谴方用药,屡屡收到神奇之功效。

2.3内服外用皆有所创,兼收并蓄

    韩老师谴方用药时,一切见证,二切病因,三切气候,四切体质。药少而力专,从病情需要出发,辨证合理,君、臣、佐、使配伍明确,力求简、便、廉解决问题,主张小药治大病,用药要恰到好处,过量则损伤正气,不足则无以奏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故特别顾护脾胃,推崇方剂的灵活运用,不泥于古方,多为经验方。并认为中药汤剂最能反映出中医辨证的用药特点,主张一方一病掌握好坏,既能治病救人,也可以因粗疏而给患儿带来痛苦,增加病人的病痛。成药和汤药不能完全替代,必须掌握汤剂和成药的关系而合理用之。

韩老师不仅擅长运用内服汤药,同时认为外用药及灌肠对于小儿也为实用。如:应用铁箍散、三黄膏外敷治疗小儿痄腮、痰核、颈痈等,并自拟肠灵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泄泻,中药汤剂保留灌肠辅佐抢救小儿疫毒痢等,均有其独特的效果,认为药物可以直达病所,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反映了韩老师博采众长的治学方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1. 肺系病证   清泻肺胃郁热,兼顾护阴健脾

小儿“肺常不足”,又为娇脏,乃清虚之脏,最易感受外邪,而小儿感邪后易从热化,因为小儿为纯阳之体,疾病变化迅速,如初起风寒证也可迅速转化为寒包火或里热证,临床表现以热症居多,韩老师认为小儿热邪表证易祛,而肺胃郁热难清,因此在治疗中特别重视清泻肺胃郁热,肺热清除,则肺气得以宣发肃降,病则获愈。如咳嗽、喉痹、肺炎喘嗽恢复期、乳蛾后期、感冒等,韩老师认为只要有咽红、久咳、舌质红、苔黄,就考虑因肺胃郁热所致,用泻白散加味治疗。泻白散方出自于《小儿药证直诀》,其功能清泻肺热,止咳平喘,方中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地骨皮协助桑白皮泻肺中伏火,并退虚热;粳米、甘草养胃和中,并防伤肺气。四药配合,泻肺清热而不伤正。韩老师应用其加减治疗多种肺系肺胃郁热而致病变,收到满意效果。并尊“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思想,而重视养阴保津之法,若津液不足,则机体发生病理改变,而影响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临证常加用玉竹等以兼顾阴津护卫。另小儿脾常不足,肺系病变后往往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以致脾失健运,故韩老师亦非常重视顾护脾胃,常加用运脾开胃之品,使脾气健运,生化有源,病易愈矣。

1.1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的经验

小儿肺炎属中医“喘嗽”的范畴,是儿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表不固,极易外感六淫之邪,由口鼻直接犯肺,闭阻肺气,又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外邪极易从阳化火化热,呈肺热之像,即便是风寒闭肺,也很快郁而化热转为痰热闭肺。因而小儿肺炎多表现为风热闭肺及痰热闭肺。数十年来吾师自拟麻杏化瘀汤治疗风热、痰热证型支气管肺炎,收到良效。

麻杏化瘀汤基本方:

炙麻黄6g、杏仁9g、石膏12g、水蛭3g、败酱草9g、甘草3g

方中以麻杏石甘汤宣肺泻热,化痰定喘的整体作用功效,就证而言是辨证施治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的主方,结合辨病:小儿肺炎时肺内压力不同程度增高,致肺微循环功能障碍,不利疾病痊愈,辨证时临床即使未见瘀证表现,但仍应考虑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滞失调,故方中加水蛭、败酱草活血化瘀,以改善肺部血液循环,减少病变部位的缺血,促进病灶的吸收,符合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兼顾辨病论治,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故本方无论从中医学抑或西医学角度来看,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此方与麻杏石甘汤原方相比,确实大大提高了疗效。

而小儿痰热壅滞祛除后,肺胃郁热难清,故此期宜清泻肺胃郁热,常用泻白散加减调之。

    病案举例:陈XX  3岁。2004316日初诊。 患儿因发热、咳嗽3天来诊,曾服抗生素,效不显,3天来发热,出汗不多,咳嗽,咳痰不爽,喉中有痰,精神欠佳,食纳减,大便尚调,尿黄少。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查体:体温38.4℃,神清,咽红,双侧扁桃体I°肿大,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及中小水泡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血常规正常。中医诊断: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西医诊断:小儿支气管肺炎。治拟清热宣肺,活血化痰。处方:

炙麻黄6g  杏仁9g  生石膏(包煎)12g  水蛭4.5g  败酱草9g  射干9g  苏子9g   甘草3g 4剂,煎汤频服。

二诊:服上药后热退身凉,精神转佳,咳声已爽,仍喉中有痰,食纳仍欠佳,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查:咽仍红,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痰鸣音,未闻及水泡音。治宜清热泻肺。泻白散加减调治,处方:

桑白皮9g,杏仁9g,射干9g,桔梗6g,地骨皮6g,苏子9g,浙贝9g,柴胡6g,葶苈子9g,内金9g,甘草3g。4剂,煎汤频服。

三诊:药后咳嗽、喉中痰鸣明显减轻,纳食启,精神佳,二便调,舌质偏红,苔薄黄点剥,脉细数。查:咽略红,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略粗,双肺干湿性罗音完全吸收。治拟清热泻肺,兼养阴津。原方去苏子、葶苈子,加玄参9g,玉竹9g,4剂。服药后诸证全消,临床痊愈。

1. 2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的经验

   小儿迁延性肺炎是较难治的疾病之一,由于患儿素体脾虚,感染肺炎后,肺部病灶不易吸收,炎症反复加重,其病程长,咳而痰多,自汗出,多因小儿脏腑娇嫩,脾肺功能常显不足。肺外合皮毛,为高清之脏,又为五脏之华盖,司呼吸,主肃降;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感风邪,而致肺失肃降,产生咳嗽。脾主运化,若素体脾虚,运化失司,聚湿生痰,上渍于肺,则见咳嗽痰多。古人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其肺脾功能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肺脾气虚,使之痰湿阻肺,故应肺脾同治,培土生金。韩老师常用自拟二陈化瘀汤治疗,以健脾益气,肃肺化痰。基本方:

陈皮9g、茯苓9g、半夏6g、杏仁9g、苏子9g、水蛭3g、败酱草9g、甘草3g。

方中原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健脾理气,和中补土的作用,既是治痰湿之良方,又是和中焦之圣剂;杏仁具有祛痰止咳,下气平喘的功效,苏子有下气消痰,润肺宽肠之功,而迁延性肺炎多有血瘀征象,故加水蛭、败酱草活血化瘀,改善肺部血液循环,确有助于提高疗效。

病案举例:王ⅩⅩ,男,2岁8个月,2004年9月11日初诊。祖母代述,患儿咳嗽已有6个月之久,期间曾2次住院,诊断为肺炎,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病情好转出院。但每遇感冒诱发咳嗽,反复不愈,现咳嗽有痰,神疲多汗,时有低热,纳差,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胸部Χ线片示:肺纹理增粗、模糊。辨证为肺脾气虚之肺炎喘嗽,治以健脾益气,化痰止咳。处方如下:

陈皮9g、半夏6g、茯苓9g、败酱草9g、杏仁9g、苏子6g、水蛭3g、鸡内金9g、神曲9g、甘草3g。水煎分服,10剂。

2001年9月21日二诊,患儿咳嗽减轻,有少许痰,精神好转,纳食增加,仍多汗,面色少华,无发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加黄芪6g、白术6g。再进12剂。患儿诸症悉除。随访一月,一切正常。胸部Χ线片示:肺纹理清晰。

1.2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

小儿咳嗽,是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多由于各种病邪刺激气道而发生。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小儿肌肤娇嫩,腠理不密,容易为六淫外邪所感,以致肺气不宣,气道不利而发生咳嗽。同时,还容易引起肺胃郁热。咳嗽是肺系的主证,又有“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咳嗽的发生甚为复杂尤其是过敏性咳嗽若以治咳之法治疗,其效不佳。本病之咳嗽性质较重,类似顿咳,病程较长,而且反复性大,尤其遇有寒冷,异常气味等不良刺激可诱发并加重病情。本病咳嗽虽重,但痰涎较少,此种咳嗽每于早晚发作,呈顿呛样咳嗽,缓解后则如同常儿。一般用抗炎、止咳等药物,疗效殊差,部分病儿,若迁延日久,终发为哮吼,使病情更为复杂。久咳不愈,郁火热甚,但正气未伤,吾师治以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以泻白散加减治之;而久咳不愈者,正气又伤,以肺脾气虚为主,治以益气健脾止咳,以人参五味子汤加减治之。不可见咳止咳骤然停药。

病案举例:李ⅩⅩ  女  3岁 2005年2月15日初诊,患儿因咳嗽3月余来就诊,患儿3月前不慎受凉后出现咳嗽,干咳无痰呈阵发性顿咳以夜间较重,曾在外院肌注青霉素,非那更糖浆等效不显,近日咳嗽加重,遂来诊。查体:面色少华,咽红,心肺无异常,舌质红,苔薄黄化剥,脉细数。辨证为肺热阴虚咳嗽,治以清泻肺热,养阴止咳,处方如下:

桑白皮9g、杏仁9g、射干9g、沙参9g、地骨皮6g、苏梗6g、蝉衣6g、麦冬6g、葶苈子9g、内金9g、桔梗6g、甘草3g。4剂,水煎分服。

2月18日二诊,咳嗽减轻,夜间咳不甚,仍为阵发性顿咳,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原方加减如下:

桑白皮9g、杏仁9g、射干9g、苏子6g、地骨皮6g、神曲9g陈皮9g玉竹9g、葶苈子9g、丹参9g桔梗3g、甘草3g。再4剂,水煎分服。

2月22日三诊,咳嗽明显减轻,晨起偶有咳嗽,舌质红,苔薄略黄,脉细数。原方去桔梗、葶苈子,加玉竹9g,继服6剂,诸证全消,医患满意。

    1.3 治疗小儿口疮的经验

口疮是儿科门诊常见的疾病,常影响小儿进食,而小儿口疮则以实热证为多见,外感六淫之邪均可以郁久化热, 内伤乳食蕴热化火,火热上炎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虽然只表现在口腔局部的“小”病变,但因之而伴随的疼痛,尤其在纳食及遇冷、热、酸、甜而引起的疼痛,常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疼痛。因此,治疗小儿口疮需及时有效。吾师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选用清胃散加味治疗小儿实热性口疮。清胃散本是治疗胃火牙痛的主要方剂,吾师应用其清泻胃火、凉血止痛的作用,加用射干清利咽喉,效如桴鼓。但因小儿“脾常不足”,脾胃柔弱,用苦寒清热解毒之剂,易伤脾胃,故在应用此方时仍需辨证施治,中病即止,方可收到佳效,不至变生他病。

病案举例:李ⅹⅹ,男孩,43个月,2004211日初诊。因口舌糜烂、咽痛4天,伴拒食、大便干来诊。曾因“口疮”在外院静滴青霉素,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等药物,疗效不显,故辗转我院诊治。见患儿精神差,体温38.0,咽红著,喉核Ⅱ°肿大,咽峡部散在数个大小不等的溃疡面,口腔粘膜及舌面可见密集大小不等的溃疡,心、肺、腹均无异常。舌质绛红,苔黄中腻,脉滑数;辨证属脾胃积热,以清热泻火,凉血利咽。处方用药:

黄连6g、生地10g、丹皮6g、升麻6g、当归6g、射干10g、生石膏15g(包煎),,水煎分次频服,共3剂。

214日二诊,咽红明显减轻,喉核Ⅰ°肿大,舌面、口腔粘膜及咽峡部溃疡全部修复愈合,体温正常,纳食启,大便软,舌质红,苔略黄花剥,脉浮数。治宜清泻肺胃郁热,以泻白散加味。处方如下:

桑白皮9g,桔梗6g,黄芩6g,知母6g,地骨皮6g,玉竹9g,梗米9g,浙贝9g,甘草3g。3剂调理,疾病痊愈。

    2 .脾系病证   助运、养胃、健脾、导滞

李东垣《脾胃论》阐发“人以脾胃中元之气为本”的观点,而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虚易实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常饥饱无常、冷热不均,易损伤脾胃,脾胃病变,常表现为水谷受纳运化失常,生化无源,水湿留滞,乳食积滞等。儿科门诊常见的病症有厌食、腹泻、呕吐、便秘等。故常以调理脾胃功能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在治疗用药上韩老师宗“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之学术观点,认为脾胃调治之法,不是直补脾胃,而是清除病因,护扶脾胃,助其运化。认为运脾药能调整、改善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促进了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因而具有治标、治本的双重意义。如厌食证,患儿应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韩老师常用异功散加味,太子参、茯苓益气健脾,白术易苍术、陈皮理气助运,常加神曲、焦楂开胃消食;腹泻患儿则以运脾化湿为主,佐以酸敛生津,常用自拟六神汤和连梅汤化裁,茯苓健脾和中渗湿,山药、扁豆、苡米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助运,甘草调和气机;腹痛则缓急止痛,理气运脾,常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加陈皮、莱菔子理气助运,同时也加一些消导之品。临床实践证明,疗效卓著。

2.1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

小儿厌食是儿科门诊较常见的疾病,祖国医学认为,厌食者,其思食、纳食之功能均差,而食欲与纳食之源皆于胃,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胃与脾表里相循,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胃。小儿厌食多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造成脾胃受损,运化无权,食滞中焦。病初食滞为先,滞久化热伤津,造成恶性循环,病情缠绵不愈,可使患儿消瘦、乏力、抵抗力降低,严重的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小儿胃气薄弱,如若乳哺不当,尤其饮食无常、偏嗜甘甜、少进蔬菜等因素,可引起胃气失调。其伤不甚,而病位浅者,可见不思饮食,俗谓见食不亲;病久胃气受损甚者,则见不纳食或食纳大减。总之,本病之因,内因为胃气薄弱,外因为乳食失调。吾师在治疗小儿厌食时,认为小儿中气虚弱,脾胃失健,导致消化、吸收、传导功能失常,致成厌食,所以,辨治时运脾是关键,宜以轻清之剂解脾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脾胃和,方知食味,则胃纳自开,其他兼症随之而除。常用异功散加减治之,以运、补兼施,佐以消导,使消中有运、消中理气,脾气升,胃气和而胃开。韩老师认为厌食除应用药物治疗外,还必须注意:少食甜食、冷饮,多吃易于消化吸收、营养丰富的食品,纠正偏食挑食习惯。保持大便通调,保证睡眠时间。预防感冒,以防肠道外各种感染疾病影响食欲。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以免感染肠寄生虫。不可令患儿强行进食,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病案举例:陈Ⅹ,女孩,1岁2个月,2004年6月15日初诊。因厌食2月余来诊,母亲述患儿2月来不思饮食,消瘦,每日仅饮约500ml牛乳,常伴腹部不适,查体:体重7kg,精神尚可,面色少华,消瘦,手足心热,心、肺、腹均无明显异常。舌质淡红,苔白略厚,指纹沉红过风关。治以运脾益气,开胃导滞,处方如下:

太子参6g、苍术4.5g、茯苓9g、陈皮9g、姜半夏4.5g、焦楂12g、谷芽9g、当归6g、莱菔子6g、甘草3g。水煎两次,兑匀分次频服。先4剂。嘱家长节制甘甜,增进蔬菜。

6月19日二诊,患儿食纳略增,面色有华,仍消瘦,手足心热减轻,仍腹部不适,舌质淡红,苔白。原方加减如下:

太子参9g、苍术4.5g、茯苓9g、陈皮9g、莱菔子6g、芍药12g、焦楂9g、谷芽9g、内金9g、甘草3g。水煎频服。服用一个月,患儿病情明显好转,纳食启,大便调,上方苍术改白术6g,加当归6g,继服一个月,患儿体重增加至8.5kg,面色红润,食纳有味,守方又进半月以巩固其效。

2.2治疗小儿腹泻的经验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病,系由于脾胃升降失司所致。“胃不伤不吐,脾不伤不泻”。饮食不节或气候的寒温失调,使肠胃受到影响,或脾胃素来虚弱,都容易发生腹泻。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泉。脾在五脏之中,为中州枢纽。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合污下降,乃致泄泻。脾胃虚弱湿自内生,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湿困中焦,运化失司也可下泄作泻,脾病与湿盛之间互为因果,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对于泄泻的治疗, 吾师认为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泄泻的患儿常易耗伤气液,佐以敛阴生津之剂,暴泻虽属实证,亦当注意勿伤脾胃,清化湿热须护胃阴,疏风散寒顾护脾阳,消食化乳勿过于通导。常以自拟六神汤和连梅汤加减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病案举例:刘   7个月,2003626日初诊,因腹泻1月余就诊,其母亲述患儿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日行6~8次,呈黄色稀水样便,时有呕吐,纳乳减少,家长曾予以口服“参苓白术散”、“消化散”等药物,效不显,现患儿仍腹泻稀水样便,日行4~6次,尿少,遂来诊,查体,面色少华,眼窝略凹,舌质淡红,苔黄薄,指纹沉青过风关,查粪常规示:黄色,稀水便。中医诊断:泄泻,脾虚并伤阴,治宜健脾利湿,敛阴止泻,处方:

山药6g、茯苓6g、苡米6g、扁豆6g、陈皮9g、胡连6g、乌梅9g、焦楂9g、诃子6g、甘草3g。水煎分服,共4剂。

629日二诊,患儿腹泻明显减轻,呈稀糊样便,日行2~3次,纳乳增加,尿量增加,舌质淡红,苔黄,指纹沉青近风关,原方加减如下:

山药6g、茯苓6g、扁豆6g、苡米6g、陈皮9g、胡连6g、乌梅9g、厚朴3g、内金9g、甘草3g。水煎分服,再4剂。

73日三诊,患儿大便成形,日行1~2次,无呕吐,纳乳佳,舌质淡红,苔薄白,原方去厚朴继服4剂以巩固治疗,再未复发。

2.3治疗小儿腹痛的经验

腹痛是儿科门诊较常见的病症,以无器质性病变,反复发作为特征,往往确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儿科临床医师常诊断为虫证,而治疗不奏效。韩老师认为不可忽视小儿腹痛的辨证。因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又因“脾常不足”,小儿乳食不知自节,偏食、暴食、冷食随意,久则脾胃负担过重而失其正常纳谷运化之功能,无以养充脾胃,致使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胃肠失其气血之濡养。而小儿腹痛因寒、热、食、积、虫等多种原因所致,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内外因素干扰,经脉受邪侵袭,肠胃乳食所伤,中阳不振,脉络瘀阻,六腑应以通为顺,经脉应以流为畅,无论何种原因,均可引起气机壅塞,气血受阻,经脉失调,凝滞不通而产生腹痛。临证韩老师运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小儿腹痛,收到良效。先取芍药行气活血止痛,配以甘草可以缓急和药,以收缓急止痛功效。再辨证入陈皮、元胡增强理气止痛之力,丹参助活血化瘀之功,乌梅、胡连酸敛生津,内金、莱菔子消积和胃顺气,若大便干,苔黄,加大黄清热通腑,气机通畅,血活津生,脾健胃和,宿食亦消,疼痛则可缓解。不可忽视痛止后的巩固治疗调理,多取健脾益气、和胃消食之剂,以便使脾胃功能进一步巩固恢复。又注意病排除外科情况。

病案举例:尚ⅩⅩ,女,11岁,2004413日初诊。自述反复腹痛一月余,近三天腹痛不定时阵发性加重,痛甚时,面色苍白,拘急捧腹,纳食差,伴恶心,大便干,舌质红,苔薄略黄少津液,脉沉细数。精神欠佳,面色无华,心肺无异常发现,腹软,无肌卫,脐周轻度压痛,肠鸣音活跃。治以缓急止痛,理气行滞。处方如下:

芍药12g、元胡9g、丹参9g、乌梅9g 、内金12g 、陈皮9g、莱菔子6g、郁金6g 、黄芩6g、大黄3g、甘草3g。水煎服,共4剂。

417日二诊,患儿腹痛明显减轻,纳食增,无恶心,大便调,精神好转,面色润,腹部压痛缓解,舌质淡红,苔薄少,少津液,脉沉细。又方如下:

芍药12g、元胡9g、乌梅12g、丹参9g、陈皮9g、内金9g、知母6g、莱菔子6g、大黄1.5g、甘草3g。又服6剂。

424日三诊,患儿腹痛缓解,精神佳,纳食佳,面色红润,大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上方继服6剂以巩固治疗,随访一年未复发。

3.治疗小儿心肌炎  养心益气,鼓动心脉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多数前期有感冒病史,邪毒由鼻咽而受,卫表而入,首犯于肺,继侵心脉,留滞不去,损及心气、心血,心气不足,难以鼓动心脉,心血亏虚则脉难以充盈,阳不能宣其气,阴无以养其心。心之气阴虚损,则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从而失去心主血脉的功能而致病。气血衰微则脉气不相接续,日久脉络瘀阻,气血失调,心律因而紊乱,耗伤气阴,心失所养而致心悸等。因“病在脉,调之血”因此韩老师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邪毒侵袭心脉后,易致气阴两伤,故临床上多是气血兼治,常用生脉散加味,益气养阴,方中三味药,一补一清一敛而收效,使血脉充盈,心气充足,再佐以活血化瘀之品,以通脉养心,有利于受损心肌的恢复,临床实践证明,效果颇佳。

病案举例:张    4岁  200475日初诊,患儿因心前区不适,伴乏力半年余就诊,半年前患儿因感冒后,自觉心前区不适,乏力,曾在兰医二院住院治疗,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期间,予以静点病毒唑、大量维生素C、肌苷注射液等,好转出院。出院后,患儿反复感冒,心慌、乏力加重,仍感心前区不适,遂来诊,查体:精神欠佳,面色无华,咽略充血,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率120/分,可闻及早搏8/分,未闻及杂音;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结代。实验室检查:抗心肌抗体:阳性;心电图:频发早搏,窦性心律不齐。治则益气养阴,活血复脉,处方如下:

太子参6g、麦冬3g、玉竹9g、枳壳6g、五味子6g、丹参12g、当归6g、谷芽12g、郁金6g、甘草3g。水煎分服,先4剂。

79日二诊,患儿精神好转,仍感心前区不适、乏力,纳食一般,查:心音较前有力,仍心律不齐,心率102/分,早搏4/分,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结代。原方加减如下:

太子参6g、麦冬3g、枳壳3g、柴胡6g、五味子6g、丹参12g、谷芽12g、郁金9g、益母草9g、陈皮9g、知母6g、甘草3g。水煎分服,进15剂。

724日三诊,患儿精神食纳均好转,汗多,咽无充血,心音较前有力,仍律不齐,心率104/分,早搏2/分,舌质红,苔薄略黄,脉滑数。原方加减如下:

太子参6g、麦冬3g、玉竹9g、柴胡6g、五味子6g、丹参12g、玄参12g、陈皮9g、益母草9g、焦楂9g、生地9g、甘草3g。水煎分服,服15剂,停15天,再15剂,共三个月。

1112日复诊,患儿自觉心前区无不适,精神食纳均佳,心音有力,律齐,心率101/分,早搏消失,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原方去玄参、益母草生地,加黄芪6g,继服1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患儿曾患感冒一次,无明显心前区不适,也未出现早搏。

4.消瘰丸临证应用经验

消瘰丸方出自《医学心悟》,主要功能为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主治瘰疬、痰核。韩老师在消瘰丸的基础上应用消瘰汤加味治疗儿科多种疾病,疗效满意。

4.1 急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是儿科的常见病。祖国医学称之谓“乳蛾”,多因风热邪毒从口鼻而入,咽喉首当其冲,风热外侵,肺气不宣,循经上犯,结聚于咽喉,或因风热邪毒壅盛,外邪侵里,里热炽盛,热毒之气不得越泄,由胃上攻,搏结于喉核,灼腐肌膜,咽喉肿痛而致。其病理主要为热毒壅结,韩老师应用消瘰汤加味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泻火利咽,并佐以活血化瘀,理气消肿之剂。

病案举例:海Χ,男,7岁,2004年2月15日初诊。患儿因发热2天,伴咽痛就诊,曾在外院静点青霉素1天。刻下:发热,精神欠佳,纳食一般,咽红,扁桃体Ⅱ°肿大,有少许脓性渗出,心肺腹无异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乳蛾,治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处方如下:

玄参12g、浙贝母9g、牡蛎9g、丹参12g、柴胡6g、陈皮6g、蒲公英9g、桔梗6g、枇把叶9g、鸡内金12g、甘草3g。水煎分服,4剂。

2月19日二诊,患儿热退,咽痛缓解,精神转佳,纳食增,咽红,扁桃体Ⅰ°肿大,无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原方去蒲公英,加玉竹9g,继服4剂,咽淡红,扁桃体肿大消散,病获痊愈。

4.2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科常见病,属祖国医学“痄腮”范畴。因风温邪毒循经郁阻少阳,少阳受邪,邪郁经脉,气血郁滞,运行不畅,热毒壅结少阳经脉,凝集局部而致。韩老师应用消瘰汤加味,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消肿,并佐以养阴清热,泻火通下。壅滞既去,则毒解肿消,再用局部外敷法,效如桴鼓。

病案举例:张Ⅹ,男,8岁,2005年1月4日初诊。患儿双耳下肿痛1周,伴发热1天,曾在外院治疗,静点青霉素6天,双耳下腮部仍肿痛,并伴发热,体温38°C,纳食差,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少津液,脉浮数。证属热毒壅结之痄腮,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处方如下:

玄参12g、浙贝母9g、牡蛎9g、丹参12g、柴胡6g、桔梗6g、板蓝根9g、益母草9g、玉竹9g、鸡内金9g、大黄3g、甘草3g。水煎分服,3剂。并局部外敷自制铁箍散膏。

1月7日二诊,患儿腮肿明显减轻,热退,精神佳,纳食启,大便软,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上方去大黄再服3剂,患儿腮肿完全消退而痊愈。

4.3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属祖国医学“痰核”的范畴,是消瘰丸主治之证,因痰热壅结颌下,阻止肝脉,凝结成核,日久痰湿化热,痰火凝滞所致。故用消瘰汤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治之,并加以理气活血之剂,较原方效果更佳。

病案举例:商ⅩⅩ,男,3岁4个月,2003年12月14日初诊。患儿双颌下肿半年余,曾服用阿莫西林、利巴韦林含片等,效不显,近日来患儿自述双颌下疼痛,无发热,纳食一般,二便调。症见:咽红,双颌下各及一约杏核大小的淋巴结,有压痛,边界清,活动度好,舌质红,苔黄略腻,脉细数。属痰热壅结之痰核,治以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处方如下:

玄参12g、浙贝母9g、牡蛎9g、丹参12g、柴胡6g、陈皮6g、鸡内金12g、厚朴3g、黄芩9g、桔梗6g、甘草3g。水煎分服,10剂。

2月25日二诊,患儿双颌下淋巴结如扁豆大,无压痛,舌质红,苔略黄,脉细数。上方去黄芩,继服5剂而愈。

中医的传统教育方法以师传口授为主,韩老师强调悟性、求新。要源自前人,又不能囿于前人,要学到老师的治学方法,在前辈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善于总结、提高,力争发前人未发之论、立前人未立之法,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以上所述仅为韩芳林老师沧海一粟的经验,尚未能反映出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整体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更有待于我们认真学习,深刻理会。而韩老师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确为继承与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为我们树立了敬业的榜样。


终审:沈玉鹏名医工作室1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