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鹏名中医主要学术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
1重辨证亦辨病临床效卓著
中医药学是依靠辨证的方法,逻辑推理的方法,取类比像的方法探索疾病的规律来采用治疗方法的。这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整体观,但缺乏对事物变化的定量分析。而西医是以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组成的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一种科学体系。西医的产生发展,是由于现代大工业发展很自然地与现代科学融为一体,虽然它深入认识机体内部变化,但往往忽略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辨证观。故沈玉鹏主任认为中西二法互补,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更为有利。实践证明,重辨证亦辨病是提高诊治水平的重要方法,从临床上讲,证病结合的诊治就是整体观与局部相结合的科学诊治,因此,沈玉鹏主任认为中医辨证诊断加现代科学诊断是医学科学领域的诊断方法。辨证是在望、闻、问、切基础上进行的诊断辨证思维,论治是在辨证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的方法,二者互相联系。而现代医学则进行定量分析,以阐明病变的具体变化。所以,临证时,重辨证亦要辨病,治疗时既要治证,也要治病。既对病因、病位等疾病的共性进行诊治也对证候的特异性进行了鉴别,这样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如沈老师自创麻杏化瘀汤治疗风热及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方中继承先人之法辨证施治,以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进行整体治疗;而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肺炎时存在着不同程度肺微循环功能障碍,水蛭、败酱草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流的作用,同时败酱草还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故而沈老师加此二药进行局部治疗,使疗程缩短、疗效更佳,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沈老师认为临证时,是证者先辨而治之,是病者先诊再辨而治之也是必要的。
总之,沈玉鹏主任认为正确地处理好当前中医儿科面临的中医特色,时代特点和专科特长的关系十分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将辨证和辨病结合起来,是证者先辨而治,是病者先诊再辨而治也是必要的。
2观体质,重临床,崇尚“稚阴稚阳”学说
对于小儿生理特点,历来就有“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通过观察沈老师认为小儿生理确具有“稚阴稚阳”的特点,同时在病理上所表现的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转归,伤阴伤阳亦互有转化。多见者如腹泻病例中的中毒性消化不良症,它可先伤胃阴,继伤脾阳,又能在胃阴耗损的同时,既出现口干舌绛、皮肤干燥皱瘪的症状,又可出现面色恍白、两目无神、肢厥脉微的阳气厥脱危象,具体反映了“稚阴稚阳”的临床征象。对阴阳两伤的处理往往采用扶其阳而就其阴的方法,但必须审察孰者为主。盖阴与阳虽是不同的属性,但又是互根的,所以阴的滋生,必须赖阳气的濡化;阳可以统阴,而阴则不能统阳。阴阳总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因而,阴阳并论,更易于讲清道理,也更有利于理解。沈玉鹏主任认为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较深刻地理解小儿“稚阴稚阳”这一生理特点的客观性,才能正确对待“小儿纯阳之体”的观点。
3 抓主证,崇经方,不断创新疗效
沈玉鹏主任在临证时善抓主方,善用经方。临床实践证明,确实使疗效大大提高。沈玉鹏主任认为任何一个证,或一个病,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有主与次之别,一旦主证被解其它症候也随之减轻或消失。而经方是先贤几千年临床经验的结晶,且经受了实践的检验,确实是疗效显著的处方用药,因此,崇尚经方,用于临床是沈玉鹏主任的观点。经方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是证是方、味少力专的特色。在临床实践的具体应用中沈玉鹏主任主张应用经方尊其法而不泥法,谴其方而不僵化,用其药而不拘量,灵机园活合理应用,在经方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有效的经验方。
4 倡脾运,调气机,强身壮体少疾病
脾是中焦之脏,是人体气机的枢纽,对小儿尤为重要,在防病治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胃生生之气,是五谷精微摄入,腐熟、升腾、输布的脏器,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因此,临证处方用药皆不忘调理脾胃是沈玉鹏主任推崇的又一思想。认为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如果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过脾胃耐受能力,就会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脾胃病变。
沈玉鹏主任认为,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是主运化,脾健则运。脾病证候的表现虽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如果一旦脾气失运、不运、或运迟、运弱,皆能发生种种脾胃病变。从整体而言,脾虚亦可导致小儿免疫系统的功能低下而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可见健脾运脾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贯穿在防治小儿脾胃病乃至其它脏器病变的过程中。这是仲景“四季脾旺而不受邪”的学术思想在儿科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沈玉鹏主任认为儿科前辈江育仁老师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是根据脾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的治疗法则。精练地把脾的功能归纳为运与化。认为有三个主要的思想,一是治疗脾胃病的指导思想:因为,脾运失健,升降失常乃脾胃病病机的关键,脾具有运化津液水湿,生化气血之源,输布五谷精微,奉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功能;与胃相表里,且有腐熟五谷,通降浊气糟粕于下的作用。脾气升则可上输于心肺,脾气降则下归于肝肾,故脾健运方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作用。因此,脾胃特殊的生理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小儿更是如此,称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是以运为健,以运为补的主导思想:脾的生理功能是通过脾气来实现的,脾气乃脏腑之气,是脾胃升降运化的动力和源泉。而脾气最易因饮食不当、劳倦、情志等因素所伤。而当今小儿娇养怒气易结,饮食常常自倍,极易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诸病丛生。从儿科临床看,小儿脾胃病以脾气不行而不运导致中焦壅滞、痰饮、湿滞、湿热、食积较为多见,因此,临证治疗以运脾、调理气机为主,促进脾胃运化,使脾胃功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三是健脾促运,调气和胃的治疗原则,忌用甘温补益之品,免滋腻壅滞胀满而致气机不畅,加重病情。沈玉鹏主任认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思想,不仅是对儿科临床治疗学的一大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小儿生理、病理学的一大阐明,学习和运用好这一理论法则,是对培育后天之本,有利于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和防治多种疾病的一项关键举措,沈玉鹏主任临证喜用苍术、炮姜、苏梗、厚朴等,且注重少而精。
5 佐活血,祛瘀聚,辨治疗效显神奇。
活血化瘀大法是中医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历代医家认为血瘀证也有虚实之分;实为血脉不通,重在破血通瘀;虚为血滞不畅,重在和血化瘀;因此主张对血瘀证应详审证候主次轻重,应用活血化瘀应与调理脏腑相结合即重视血瘀病变的同时,也重视血瘀的整体治疗。
沈玉鹏主任运用活血化瘀是以中医辨证为前提,以症候演变为依据的一种主方谴药的治疗大法,有祛风化瘀法,除湿化瘀法,清热活血法,调气活血法,温阳活血法,通窍活血法,通下活血法,养阴活血法等。目的是功逐瘀滞,瘀祛新生,临证使用时,需要辨证施治应用于临床治疗。另古人提出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沈玉鹏主任也很重视。
回顾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继承活血化瘀法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结合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及我科对水蛭的研究,沈玉鹏主任十余年来应用水蛭救治小儿肺炎,新生儿肺出血,感染性休克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6.肺系病证:清泻肺胃郁热,兼顾护阴健脾
小儿“肺常不足”,且肺为娇脏,乃清虚之脏,最易感受外邪,而小儿感邪后易从热化,因为小儿为纯阳之体,疾病变化迅速,如初起风寒证也可迅速转化为寒包火或里热证,临床表现以热症居多,沈玉鹏主任认为小儿热邪表证易祛,而肺胃郁热难清,因此在治疗中特别重视清泻肺胃郁热,肺热清除,则肺气得以宣发肃降,病则获愈。如咳嗽、喉痹、肺炎喘嗽恢复期、乳蛾后期、感冒等,沈玉鹏主任认为只要有咽红、久咳、舌质红、苔黄,就考虑因肺胃郁热所致,用泻白散加味治疗。泻白散方出自于《小儿药证直诀》,其功能清泻肺热,止咳平喘,方中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地骨皮协助桑白皮泻肺中伏火,并退虚热;粳米、甘草养胃和中,并防伤肺气。四药配合,泻肺清热而不伤正。沈玉鹏主任应用其加减治疗多种肺系肺胃郁热而致病变,收到满意效果。并尊“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思想,而重视养阴保津之法,若津液不足,则机体发生病理改变,而影响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临证常加用玉竹等以兼顾阴津护卫。另小儿脾常不足,肺系病变后往往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以致脾失健运,故沈玉鹏主任亦非常重视顾护脾胃,常加用运脾开胃之品,使脾气健运,生化有源,病易愈矣。
7脾系病证:助运、养胃、健脾、导滞
李东垣《脾胃论》阐发“人以脾胃中元之气为本”的观点,而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虚易实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常饥饱无常、冷热不均,易损伤脾胃,脾胃病变,常表现为水谷受纳运化失常,生化无源,水湿留滞,乳食积滞等。儿科门诊常见的病症有厌食、腹泻、呕吐、便秘等。故常以调理脾胃功能来达到治病的目的,在治疗用药上沈玉鹏主任宗“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之学术观点,认为脾胃调治之法,不是直补脾胃,而是清除病因,护扶脾胃,助其运化。认为运脾药能调整、改善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促进了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因而具有治标、治本的双重意义。如厌食证,患儿应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沈玉鹏主任常用异功散加味,党参、茯苓益气健脾,白术易苍术、陈皮理气助运,常加神曲、焦楂开胃消食;腹泻患儿则以运脾化湿为主,佐以酸敛生津,常用自拟六神汤和连梅汤化裁,茯苓健脾和中渗湿,山药、扁豆、苡米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助运,甘草调和气机;腹痛则缓急止痛,理气运脾,常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加陈皮、莱菔子理气助运,同时也加一些消导之品。临床实践证明,疗效卓著。
8心系病证:养心益气,鼓动心脉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多数前期有感冒病史,邪毒由鼻咽而受,卫表而入,首犯于肺,继侵心脉,留滞不去,损及心气、心血,心气不足,难以鼓动心脉,心血亏虚则脉难以充盈,阳不能宣其气,阴无以养其心。心之气阴虚损,则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从而失去心主血脉的功能而致病。气血衰微则脉气不相接续,日久脉络瘀阻,气血失调,心律因而紊乱,耗伤气阴,心失所养而致心悸等。因“病在脉,调之血”因此师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邪毒侵袭心脉后,易致气阴两伤,故临床上多是气血兼治,常用生脉散加味,益气养阴,方中三味药,一补一清一敛而收效,使血脉充盈,心气充足,再佐以活血化瘀之品,以通脉养心,有利于受损心肌的恢复,临床实践证明,效果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