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沈玉鹏主要学术思想2

发布时间:2025/02/27 点击数: 字体:

一、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

沈玉鹏主任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探求医理,孜孜不倦,诊务之余,勤于自学,利用一切空隙时间读书、撰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再教诲徒弟要重视学习经典,要深刻理解。中医儿科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临床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儿科学的论述,以后的中医儿科各家学说逐步完善了儿科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立法治方及护养保健等学说,为人们现在的学习提供了可行可信的理论知识。因此,沈玉鹏主任强调要认真学习经典,总结古人的经验,并且要广泛阅读现代的医学书籍和临床、科研资料报道,以开阔视野、不断更新知识。同时,她鼓励年轻医生要致力于临床实践,认为要通晓古奥精深的中医理论,除了要从书本上获得真知,真正要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学识,更须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去验证、变通、充实和提高。她在近四十年的医疗实践中,师古而不泥古,对于前人的经验,不是简单地拿来即用,而是加以消化、吸收,进一步反复实践,善于观察,善于总结,主张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见解。

近年来,沈玉鹏主任重视国内外中医儿科的发展动态,对于现代医学的诊治理论和方法不仅不排斥,反而尽可能地利用,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沈玉鹏主任认为,中医与西医虽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救死扶伤、保障人民健康上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二者应该结合起来,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上,各自扬长避短,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求同存异,为推进中国医学事业的长足发展作出贡献。

二、强调四诊辨证,察舌辨脉 

沈玉鹏主任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因此,在诊治中,她始终把四诊辨证放在首位,对每个就诊患儿均详细地向家长询问病情经过、饮食习惯、二便等;闻诊则以辨别声音为主;在脉象方面认为儿科较简单,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为儿科基本脉象,切脉时可用“一指定三关”法;望诊则是儿科最为重要的,认为内在病变可以通过面部气色、苗窍等反映出来。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方面表现出来,这就是钱乙的“面在上,目内证”的理论依据。通过望诊可以诊察疾病在各方面的显现,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而且可以对疾病的轻重、转归及预后作出推断,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临床简称为观形察色。观形察色包括观神、察色、审体质、别形态,尤以舌象最为主要。沈玉鹏主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舌象方面一个微小的变化往往都能被她及时发现,并将之作为辨证施治的有力依据,制订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法则,进而遣方用药,且屡屡收到神奇功效。

三、内服外用皆有所创,兼收并蓄

沈玉鹏主任遣方用药时,一切见证,二切病因,三切气候,四切体质。药少而力专,从病情需要出发,辨证合理,君、臣、佐、使配伍明确,力求简、便、廉地解决问题,主张小药治大病,用药要恰到好处,过量则损伤正气,不足则无以奏效。她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故特别顾护脾胃,推崇方剂的灵活运用,不泥于古方,多为经验方,并认为中药汤剂最能反映出中医辨证的用药特点,主张一方一病掌握好坏既能治病救人,也可以因粗疏而给患儿带来痛苦,增加患者的病痛。成药和汤药不能完全替代,必须掌握汤剂和成药的关系而合理用之。沈玉鹏主任不仅擅长运用内服汤药,同时认为外用药及灌肠对于小儿也为实用。例如:应用铁箍散、三黄膏外敷治疗小儿痄腮、痰核、颈痈等;自拟肠灵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泄泻;中药汤剂保留灌肠辅佐抢救小儿疫毒痢等。经过临床实践证实,这些运用均有其独特的效果。她还认为,药物可以直达病所,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这些均反映了沈玉鹏主任博采众长的治学方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终审:管站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