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沈玉鹏名中医治疗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验案举隅

发布时间:2024/08/22 点击数: 字体:

杨某某,女,7岁

初诊:202312月04日。

主诉:发热、咳嗽5天。

现病史:患儿5天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达39.5℃,伴寒战,咳嗽明显,呈阵发性咳,有痰难咳出,经服用“感冒药”治疗效果不佳。目下症见:发热,测T39.0℃,咳嗽喘促,面赤气粗,口渴鼻煽,唇红而干,喉间痰鸣,痰多而稠,精神不振,纳差,大便3日未解,小便色黄量少。舌质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查体:T39.0℃,R30次/分,精神不振,面色晦暗,呼吸稍急促,三凹征弱阳性,口唇樱红,咽充血甚,扁桃体II°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明显细小水泡音,双肺均可闻及痰鸣音。心腹(-)。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

证属:痰热闭肺。治宜:宣肺定喘,清热化痰。麻杏石甘汤加减。

     蜜麻黄5g,杏仁10g,苏子10g,法半夏5g,水蛭5g,鱼腥草10g, 石膏20g(先煎), 陈皮10g, 茯苓10g,败酱草10g ,瓜蒌10g ,地龙10g ,制大黄6g(后下) ,款冬花10g,桔梗5g,甘草5g 。4剂,日一剂,总量200mL,分次服用。

     二诊(2014年12月08日):服用上药后再无发热,咳嗽缓解,晨起及活动后有喘息,呼吸平稳,无喉中痰鸣音,精神及食欲均好转,大便正常,小便色微黄,量较少。查体:T36.8℃,咽充血,扁桃体II°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细小水泡音,双肺均可闻及较多痰鸣音。心腹(-)。舌质淡红,苔腻微黄,脉滑数,原方去制大黄、石膏、桔梗,予以桑白皮10g、枇杷叶10g、白术10g。共5剂,一日一剂,总量200mL,分次服用。

     三诊(202312月13日):服用上药后偶有轻咳,少痰,再无喘息及气促,精神及食欲尚可,二便正常。查体:咽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双肺均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数,余无其他不适症状。原方基础上加用北沙参10g、五味子5g、陈皮10g。共4剂,一日一剂,总量200mL,分次服用。上药服毕,临床症状消失。

     按语患儿以发热、气促、喘息、鼻翼扇动、喉中痰鸣,口渴唇红等症状,经口服感冒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结合症状及体征,与临床分型之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相符合。因此,本患儿病变符合“肺炎喘嗽”之痰热闭肺证。

 肺炎喘嗽最早见于清代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儿科呼吸系统较常见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气促及鼻翼煽动等症状,属于西医小儿支气管肺炎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因责之为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外感邪毒由口鼻而入,内攻于肺而发病,病机大多属邪毒由表入里,热与痰结,壅阻气道,致肺气郁闭,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所致。其证治分型主要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等,但临床主要以痰热闭肺型最多见,“痰热”是主要的病理产物,痰热郁闭是其病机关键。因此,肺炎喘嗽病变部位多在肺,常累及其他四脏,正如《素·咳论》所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在治疗方面多选用《金匮要略》中所创立之麻杏石甘汤,以宣肺定喘,清热化痰。

沈老师将水蛭、鱼腥草、败酱草等药物合用于麻杏石甘汤,称之麻杏化瘀汤,运于治疗痰热闭肺型肺炎喘嗽,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具有破血祛瘀之作用,从药理作用讲具有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肺部微循环作用,老师将水蛭用于佐治肺炎喘嗽,改善肺气闭阻,气滞血瘀而致的喘促、气急,痰涎壅盛作用肯定,效果颇佳。同时蜜麻黄、杏仁一升一降,一散一敛以开宣肺气,水蛭联用鱼腥草以解毒活血,地龙合法半夏以平喘化痰,调气通络,故而本方将调气、行血、化痰、通络等治法有机结合起来,祛除病邪,具有开肺化痰、平喘止咳、解毒活血功效。使痰热去、腑实通、肺闭开,则咳喘自平,达到安肺的目的。

 沈老师还认为小儿肺炎喘嗽,病变部位在肺,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出“腑气通,则肺气降”,若腑气壅塞,气机不畅,浊气上逆,影响肺气宣肃,反而加重咳嗽、气促、喘息症状,故发热患儿,常有高热、烦躁、咽红肿痛,大便秘结,伴有咳嗽,必属邪毒蕴肺,热移肠腑,老师在治疗中常以清热解毒基础上,加用制大黄以通腑泻下。若风热邪毒蕴肺,移热大肠,腑气不通,肠腑积滞不去则高热难退,若单纯采用清热之剂,常难收显效,故而在治疗时于清热之中寓以泻下,应用釜底抽薪法,以通腑泻热,导火下行,使腑气通畅,积热随大便去,则高热自退。但要辨证准确,惟中病即止,以免损伤小儿正气。

  另外,沈老师在治疗本病中注重辨证施治,本病早期实证居多,后期以肺脾气虚、脾肾阳虚为多见,若失治误治,常出现变证,如心阳虚衰,邪陷厥阴,必须精心救治,以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肺炎喘嗽易伴见兼症,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症状,注意对症处理。


终审:门诊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