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沈玉鹏主任关于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

发布时间:2025/02/27 点击数: 字体:

厌食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但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的表现与本病相似。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夏季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16岁小儿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者可使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低下而易患他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转为疳证。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家长及保育人员缺乏科学合理的育儿知识片面追求高营养的膳食过食肥甘厚腻任意滋补或纵其所好肆意索取零食、偏食、嗜食或饮食无节制饥饱无度进食杂乱导致小儿膳食成分、结构不合理。日积月累则引起小儿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则厌恶进食等一列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症状。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取对症处理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疗效欠佳。沈玉鹏主任对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有独到的认识疗效显著。

察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五脏六腑皆属不足尤以脾常不足为著加之喂养不当、饥饱失常、所愿不遂等因素易损伤脾加重脾胃虚弱,导致脾气渐虚运化乏力则食量减少厌恶进食发为厌食;小儿体属纯阳”,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大小儿同时是稚阴稚阳之体胃的运化功能尚不健全这时脾胃功能的相对不足和小儿机体对物质的高需求便形成了矛盾此矛盾是小儿厌食发生的潜在原因若素体阴虚或病后伤津过食辛燥肥甘蕴热灼津等均可导致胃阴亏乏失于濡养而食欲不振亦发为厌食。沈玉鹏主任认为病机关键在于脾失健运。脾胃相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阴土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得阴则和;脾胃调和方能知五谷饮食之味。本病证候有偏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和偏于脾胃气阴的虚弱。偶有多食或有湿滞又可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厌食一般属于脾胃轻证候表现多与脾胃失调有关全身症状不重。

审病因:厌食主要病因为脾胃虚弱,喂养不当过食生冷油腻之物或过服滋补之品阻碍胃气或感受外邪、他病伤脾、用药不当胃功能失调导致胃不思纳而成。故临床以虚证居多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一般不累及他脏。

论治则:沈玉鹏主任认为脾主运化为运转之枢纽单纯补益之法易塞滞气机碍脾运化使病迁延而消导之法易损脾伤正故治疗应顺应其性方可收效。临证时主张采用运脾之法脾健不在补贵在运学术观点甚合。临证灵活运用消食助运、燥湿助运、理气助运、活血助运等运脾法。消食助运多采用莱菔子、厚朴、谷芽、麦芽、山楂、神曲等;燥湿助运常采用苍术、佩兰、藿香、半夏、陈皮等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理气助运多采用佛手、枳壳、白芍、郁金以平肝抑木、疏肝理气;病久入络者予三棱、莪术以活血助运。且上述运脾四法不是孤立的应随证联合应用方可万全。厌食之治疗原则以和为贵以运为健治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还应注意稍加消导之品以梳理气机消食醒胃化湿宽中。

病案举例:患者女孩12个月

2004615日初诊厌食2月余来诊母亲述患儿2月来不思饮食消瘦每日仅饮约500mL牛乳常伴腹部不适查体:体重7kg精神尚可面色少华消瘦手足心热心、肺、腹均无明显异常,舌质淡红苔白略厚指纹沉红过风关。治以运脾益气开胃导滞处方:太子参6g苍术4.5g茯苓9g陈皮9g姜半夏4.5g12g谷芽9g当归6g莱菔子6g甘草3g。水煎2兑匀分次频服。先4剂。嘱家长节制甘甜增进蔬菜。

619日二诊患儿食纳略增面色有华仍消瘦手足心热减轻仍腹部不适舌质淡红苔白。原方加减:太子参9g苍术4.5g茯苓9g陈皮9g莱菔子6g芍药12g9g谷芽9g内金9g甘草3g。水煎频服。服用1个月患儿病情明显好转纳食启大便调上方苍术改白术6g),加当归6g继服1个月患儿体重增加至8.5kg面色红润食纳有味守方又进半月以巩固其效。

终审:管站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