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王海东基于“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经验

文章来源:陕西中医杂志 作者:陶鹏飞 陈 平 张 浩 张小强 金芳梅 阚丽丽 杨会军 杨娟娟 李浩林 王海东 发布时间:2024/03/07 点击数: 字体: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出自灵枢》,是阴阳辨证在经筋病辨筋论治中的重要体现非特异性下腰 痛属经筋病范畴,以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病理改变是筋急,病理产物是筋结针刀具有针和刀的双 重优势,可调气和血疏通经络疏筋解结,解除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筋结点,缓解疼痛,恢复腰椎屈伸功能王海东教 授将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理论应用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针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腰痛;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辨筋论治;经筋;针刀治疗;疏筋解结 

      非 特 异 性 下 腰 痛 (Non-specificlow backpain, NLBP)是指反复发 作 的 腰 骶 部 疼 痛,伴 或 不 伴 有 臀 部、下肢疼痛,常自觉腰背肌痉挛、僵硬、牵扯感,活动 后及久坐久站后加重,但缺乏影像学支持的慢性疼痛 综合征,占腰痛总发病率90%以上[1]。临床最常见的NLBP是以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棘上棘间韧带损 伤、梨状肌综合征为代表的肌肉、筋膜、韧带损伤的一 类疾病。由于 NLBP 排除了肿瘤、感染、神经根压迫 等特异性的病理改变,药物治疗难以直达病所,且不良 反应多、停药易复发,常规的手术手段无法干预,针刺、按摩等手段虽然可以缓解疼痛,但存在刺激量小的缺 点,针刀是以针的方式刺入人体,发挥刀的作用,不仅松解挛缩、切开粘连,而且调气和血、调整阴阳,可去除 结筋病灶点,针对 NLBP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2]。王海东,甘肃省名中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风湿病、颈肩腰腿痛 治疗研究30余年。王海东认为,NLBP属中医经筋病 范畴,以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病理改变是 筋急,病理产物是筋结,辨筋论治是其治疗大法。 

        1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的理论渊源及内涵《灵枢·经筋篇》:“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 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是对 经筋病辨筋论治的高度概括。阳筋急则“反折”,阴筋 急则“俯不伸”,譬如腰部经筋拘急疼痛,活动受限时, 如果表现为能伸不能俯,则病在阳筋,能俯不能伸,则 病在阴筋[3]。清代汪宏《望诊遵经》专论经筋病的诊 法,其言:“诊候之法,寒则见其筋挛反折,热则见其弛 纵不收;在阳筋则见其不能俯,在阴筋则见其不能仰;见于膝则行走难以屈伸,见于身,则左右难以动摇”,进 一步论述经筋病的辨筋论治,并且阐述了膝筋病变“难 以屈伸”及全身病变“左右难以动摇”的病理表现。经 筋病的寒热病性是通过“筋急”“弛纵”辨别,经筋病的 阴阳病位是通过“反折”“俯不伸”辨别,即寒热与阴阳 相结合的辨证方式。“寒则筋急”指人体筋肉组织发生 拘急、扭转、痉挛、掣引等病理改变,以经筋拘急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热则筋弛纵不收”指 人体筋肉组织发生松弛纵缓的病理改变,临床症状以 眼睑下垂、口眼斜、阳痿等经筋弛纵不收、乏力不用 为主。“阳急则反折”指阳部的经筋发生筋急时关节处 于紧张的伸展状态,关节屈曲时牵拉挛急的经筋,出现 屈曲受限或屈曲疼痛加重,或因经筋痉挛而患者处于 伸展体位;“阴急则俯不伸”指阴部的经筋发生筋急时 关节处于紧张的屈曲状态,以关节伸展时出现伸展受 限或疼痛加重,患者处于屈曲体位为主要临床表现。 

2 经筋与腰部肌肉

        2.1 经筋的实质 《说文解字》曰:“筋,肉之力也”,指 出筋是能够产生力量的筋肉系统[4]。《素问·痿论》: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凡是约束骨骼、维持稳定、协 助屈伸 的 软 组 织 皆 可 以 筋 称 之。经 筋 一 词 见 于 《灵 枢·经筋》,是对人体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软组织 复合体的统称,通过“结、聚、散、络”完成经筋“连缀百 骸”“维络周身”“藏护经脉”的作用,有助于活动周身关 节,主管人体运动[5]。目前,对于经筋实质的认识已趋 于统一。王雨[6]、李洪等[7]、高森等[8]认为,经筋包括 解剖学中的骨骼肌、肌腱、韧带、浅筋膜、固有筋膜、腱 鞘和关节等处的筋肉系统。腰部的经筋则相当于背伸 肌群、前屈肌群、韧带及筋膜等部位,其中与竖脊肌、腰 大肌、腰方肌、腹外三肌及其筋膜关系最为密切[9]。 

       2.2 足太阳经筋与腰部伸肌 《灵枢·经筋》:“足太 阳之筋,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指出足太阳 经筋是背部最主要经筋,其循行于人体阳部,以下肢后 侧、臀部及脊柱两旁为主,且直上到达枕骨,主管人体 脊柱的后伸功能[10]。“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筋的柔软与阳气多寡、输布密切相关,阳气和则筋柔,阳气不足无以御寒,寒邪侵袭则筋拘急挛缩,阳盛或阳 气瘀滞则为热,热则筋弛纵不收。“足太阳之脉……是 主筋所生病者”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太阳之气充 盈时经筋柔韧刚健,则筋骨合和,气血以流;太阳之气 受外邪侵袭,阳气不能输布于全身,则经筋挛急。若太阳经筋拘急挛缩,则“脊反折”,即维持脊柱后伸功能 的肌肉过度紧张,使脊柱处于紧张后伸状态,脊柱前屈 时牵拉劳损的伸肌,出现弯腰受限或弯腰疼痛加重。与足太阳经筋循行一致,且主管脊柱后伸的肌肉以竖 脊肌为主;竖脊肌位于脊柱两侧,从骶骨至枕骨,为一 对强大的伸脊柱肌;竖脊肌为一组合肌肉,其中与腰部 后伸相关的肌肉是起于骶骨、髂嵴、下胸椎和全部腰椎 棘突的腰髂肋肌、胸最长肌及胸棘肌;竖脊肌双侧收缩 时,后伸脊柱,维持人体的直立躯体姿势,在脊柱屈曲 时起稳定作用,对抗腹肌和重力作用。因此,足太阳经 筋与竖脊肌关系密切,并主管脊柱背伸功能,足太阳经 筋柔和,则竖脊肌功能正常,脊柱背伸如常。

        2.3 足三阴经筋与腰部屈肌 “足太阴之筋,上腹结 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足 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 足 太 阳 之 筋 合 ”“足 厥 阴 之 筋,结 于 阴 器,络 诸 筋”[11]。足三阴经筋常伴随而行,分布于下肢前内侧、腹股沟、腹部以及脊柱,主管腰部屈曲功能,其中足厥 阴经筋联络、约束诸筋。足三阴经筋挛急表现为“脊内 痛”“俯不能伸”,即腰痛连及腹痛,或走路时腰痛,或腰 痛后伸时加重,或因腰部屈肌痉挛而患者处于腰部弯 曲体位。腰部屈肌以腰大肌为主,腹外三肌为辅。腰 大肌上接胸腰膜,下与髂筋膜相续,跨越骨盆连接腰椎 和下肢,在腹股沟位置最表浅,是拮抗腰背伸肌最重要 的肌肉。其两侧同时收缩完成脊柱前屈动作。此外,还可维持腰椎椎体稳定性[12]。腹外三肌的起止点相 互交错,或形成腹股沟韧带,或起于腹股沟韧带,或在 耻骨联合旁开2cm 处形成腱膜,共同协助腰大肌完成 脊柱前屈、侧屈及旋转动作[12]。因此,足三阴经筋与 腰大肌、腹外三肌关系密切,主管脊柱的屈曲功能,足 三阴经筋柔和,则腰大肌、腹外三肌功能正常,脊柱屈 曲如常。 

        3 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刀治疗

        3.1 “因结致痛”是发病关键 NLBP 属中医学“腰 痛”“经筋病”“筋痹”等范畴,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 部失养,是风寒湿邪侵袭、经筋慢性劳损、脏腑虚损互 相作用,以经筋为主要病变的疾病。风寒湿邪气中以 寒邪为经筋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寒主痛、主收引,寒邪 不去,留连于经筋,因寒而经筋挛缩成筋结,筋结阻滞 气血流通而不通则痛。肝主筋,肾主骨,乙癸同源,筋 柔则骨正,筋病则骨病,骨病则病筋。肝肾不足,则筋 骨痿软,感受风寒湿邪则发病[13]。其中,经筋慢性劳 损是其主要病因,长期、单一、反复、超越生理性负荷的 运动可改变腰部经筋的生物力学结构,导致腰椎周围 肌筋膜带张力不平衡,筋肉积劳成伤,形成“横结”,即 “结筋病灶点”。结筋病灶点由腰部病变的筋肉聚集而 成,影响腰椎活动度,产生压痛点,并压迫神经、血管等 阻滞气血,发生腰痛[14-15]。由于压迫和疼痛的持续存 在,局部产生炎症物质,炎症物质反复渗出可形成局部 组织硬化、瘢痕,此即结筋病灶点,即触诊时的条索状、硬性结节及压痛点。正如《灵枢·周痹》言:“风寒湿 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 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灵枢·五癃津液别》云: “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其中“分肉”中的“沫”便是指组织渗出物,组织间的“沫”因为寒邪侵袭留恋 而汇聚形成“大沫”,压迫、刺激腰部神经、肌肉、血管产 生痛感[16]。根据“经皆有筋,经筋有病,病各有治;经 皆有筋,筋皆有结,结者皆痛”的含义,把“因结致痛”作 为经筋致痛的机制。经筋病变多位于十二经筋的循行路线上,亦或是 其他病因日久累及所致。NLBP的病变区域主要分布 在腰脊肌及筋膜、腰三角区、髂嵴与肋骨间经筋、左右 髂窝及髂前上棘附近经筋、腹外三肌联合腱、髂腰肌、沿髂骨脊周边及其后外的经筋、骶骨后侧正中及两侧 经筋,以上病变区可有压痛或触及筋结点。 

        3.2 疏筋解结是经筋病的治疗原则 NLBP 的主要 症状是疼痛、腰椎活动受限,与腰部结筋病灶点的形成 和经筋力学结构改变有关,所以解除横络的卡压(结筋 病灶点)是 治 疗 的 前 提 和 关 键,疏 筋 解 结 是 治 疗 大 法[17]。筋结则壅聚,筋舒则畅达,经筋病在治疗中注 重理筋散结、通络止痛,理筋散结即解除邪之结聚,疏 通经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 者也”,通过阴阳辨证选取经筋在骨关节局部所“结”之 处,即结筋病灶点为主要施术部位,同时远近结合,再 于循行路线上选取远端压痛点,通过针刀解结,解除由 经筋损伤形成的横络,使整条经筋得以疏通,经筋舒 展,则气血以流,筋骨合和。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刀解结 不仅可以疏筋解结,理筋调筋,而且可以松解挛缩、解 除张力、减少压迫、消除无菌性炎症并调整腰椎的力学 平衡,从而达到解结镇痛效果。针对 NLBP,针刀疏筋 解结可以直接松解和剥离病变的经筋,减张减压,减轻 无菌性炎症渗出,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改善局部 循环,纠正缺氧、缺血的病理状态,恢复腰部经筋的动 态平衡。 

        3.3 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刀定点思路 腰部一侧的 肌肉劳损可使同侧肌紧张或痉挛,日久继发对侧代偿 性腰肌紧张,导致对侧腰肌牵拉受累而损伤,临床常见 双侧均有症状的患者。NLBP多在肌肉起止点形成结 筋病灶点,压迫血管、神经,并使脊柱活动受限。基于 足太阳经筋和背部伸肌的相关性,足太阳经筋解结术 的针刀定点为:竖脊肌在骶骨、髂嵴的附着处定2点;腰椎棘突附着点处寻找筋结点,定2~3点[18]。基于 足三阴经筋和腰部屈肌的相关性,足三阴经筋解结术 的针刀定点为:耻骨联合上缘,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 斜肌与耻骨联合交汇处的联合腱各定一点;在腹股沟 韧带下缘、股动脉搏动处,向下2cm、旁开2cm 定一 点,在该点向上2cm,腹股沟韧带下缘再定一点;腹股 沟韧带在髂前上棘的附着点定一点[19]。 

        4 典型病案患者,男,32岁,2022年8月25日就诊。主诉:腰 背部疼痛、酸困不适1年,加重5d。现病史:患者诉1年前因劳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酸困不适,伴轻微活动 受限,不能久坐久行,就诊于当地市医院,行腰椎 CT、骶髂关节 CT 等检查后未明确诊断,予针刺、膏药等对 症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患者仍苦楚难忍。5d前患者 长途开车后上述症状加重,遂就诊于我科。腰椎 CT示:双侧竖脊肌不对称,腰骶部筋膜增粗增厚。现症 见:腰背部疼痛、酸困不适,弯腰时加重,不能久坐久 站,腰背部怕风怕冷,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胖苔水滑,脉沉。查体:患者前屈动作受限且腰部疼痛明显加重,嘱患者俯卧位,触压患者脊柱旁肌肉及竖脊肌在骶骨、髂嵴的附着点时,肌肉僵硬、有条索,且广泛压痛。西 医诊断:腰肌劳损,竖脊肌。中医诊断为:经筋病,足太 阳经筋。治则:疏筋解结,调筋止痛。拟行足太阳经筋 针刀解结术。定点:竖脊肌在骶骨、髂嵴的附着处定2点,腰椎棘突附着点处寻找筋结点,定2~3点。针刀 具体操作:各施术部位用记号笔标记,安尔碘消毒 2遍,铺无菌洞巾,表面麻醉,穿戴无菌手套,严格按照《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中的针刀4步操作规 程;先摸清定点处解剖学结构,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 刺入皮肤,直达骨面,使刀口线与肌肉、韧带纤维走行 方向一致,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刀下有松动感 时出刀。术毕,取出针刀,干棉球压迫止血并再次消 毒,嘱患者保持施术部位的清洁卫生,避免出现感染;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术后嘱患者注意休息,坚 持八段锦锻炼。治疗1个疗程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 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腰痛未再复发。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 慢性损伤性炎症,是非特异性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属中医“腰痛”“经筋病”范畴,经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但竖脊肌、腰方肌、腰大肌等可发现不对称性改变,临 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部胀痛、酸困不适,久坐久站加 重,休息后缓解,严重者可伴腰椎活动受限[20]。查体 时常有竖脊肌、腰方肌、腰大肌等肌肉压痛、紧张感或 肉眼可见的肌肉隆起;嘱患者做翻身、前屈、后伸以及 旋转等不同动作时,患者因劳损肌肉不同表现出不同 动作时腰痛加重的现象[21-23]。正常腰大肌收缩时可使 脊柱前屈,如果肌肉劳损后患者可因后伸动作牵拉腰 大肌而使腰痛加重;竖脊肌收缩时脊柱后伸,如果肌肉 劳损后患 者 因 前 屈 动 作 牵 拉 竖 脊 肌 而 使 腰 痛 加 重。 《灵枢·经筋》提出经筋病的诊断原则为“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 仰”,阳部的经筋病变则患者能后伸而不能前屈,或前 屈时疼痛加重,阴部的经筋病变则患者能前屈而不能 后伸,或后伸时疼痛加重;竖脊肌和腰大肌是一对拮抗 肌,从经筋阴阳属性来划分,竖脊肌属于阳部经筋,腰 大肌属于阴部经筋;从经筋循行和分布来划分,竖脊肌 归属足太阳经筋,腰大肌属于足三阴经筋,因此结合肌 肉起止点及经筋证候特点,对于腰肌劳损的诊断更加 精准,针刀治疗效果较好。经筋为病,先别阴阳,远近 结合,疏解并用,是中医辨证论治与中医整体观的体 现,经筋理论与西医解剖相结合,针刀可直达病所,体 现出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思想,安全性较高且中远期 疗效较好。

         5 小 结非特异性下腰痛是多种特异性腰痛的早期病变,若不加以干预,经筋严重失衡,筋骨同病,可导致腰间 盘突出症、脊柱侧弯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在“阳急 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理论指导下实施针刀治疗,临 床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KoesBW,TulderMV,ThomasS.Diagnosisandtreatment oflowbackpain[J].BMJ,2006,332(7555):1430-1434. 

[2] 何宁宁,李开平.从《内经》角度探析针刀的理论渊源与作 用原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1):155-158. 

[3] 王子正,董宝强,林星星.从整体观角度探讨经筋与中医 肝系统关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119- 121. 

[4] 李元浩,陈彦飞,秦伟凯,等.中医“筋”的 解 剖 实 质 探 析[J].陕西中医,2019,40(3):374-377. 

[5] 肖 红,郭长青.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关系探讨[J].中华 中医药杂志,2013,28(10):2860-2863. 

[6] 王 雨.十二经筋概述及其实质初探[J].中医杂志,1982, 23(12):43-46. 

[7] 李 洪,李 婕.黄敬伟壮医经筋疗法探微[J].中国民族 医药杂志,2010,16(9):20-22. 

[8] 高 森,刘 琪,苏鑫童,等.论以经筋理论指导中风后上 肢痉挛性瘫痪的中医康复治疗[J].中医药学报,2019,47 (5):75-77. 

[9] 林文飞,刘诗若,王墉琦,等.四维牵引联合针刺整脊手法 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23, 44(4):508-511. 

[10] 王 雷,郭运岭,王 壮,等.“柔筋调脊”针法治疗腰椎 间盘突出 症 所 致 慢 性 腰 腿 痛 疗 效 研 究 [J].陕 西 中 医, 2019,40(10):1464-1466. 

[11] 张 叶,王鹏飞,王海东.足三阴经筋理论指导下针刀松 解腰大肌[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5):96-98. 

[12] 陶鹏飞,张小强,杨会军,等.浅析脐下营针刀解结术的 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22,45 (6):62-65. 

[13] 王均玉.基于经筋理论探讨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思路[J].陕西中医,2021,42(3):356-359. 

[14] 董宝强,林星星,王树东,等.经筋刺法与针至病所理论 的关系[J].中医杂志,2017,58(3):189-191.

[15] 谢思睿,毕宇峰,孙章胤,等.针灸治疗非特异性腰痛临 床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22,43(7):979-981. 

[16] 程 永.经筋实质、经筋病病机与治法探讨[J].湖南中医 杂志,2011,27(5):97-99. 

[17] 冉维佳,于 洋.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J].中医学报,2019,34(11):2454-2458. 

[18] 吴晓刚,潘茂才,徐国栋,等.针刀松解术治疗腰肌劳损124例[J].中医正骨,2015,27(9):48-49. 

[19] 李 芳,王煜瑄,王海东.脐下营针刀松解术治疗原发性 痛经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2,9 (21):53-55. 

[20] 赵 恒,叶丙霖,等.中医药防治腰肌劳损的研 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0,12(18):103-105. 

[21] 王晓庆,王晓莉,常彦海,等.腰椎板切开成形术联合透 明质酸钠凝胶注射预防硬膜外粘连的临床疗效[J].陕西 医学杂志,2014,43(6):715-716,725. 

[22] 邵海龙,穆佐洲.机体炎症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与腰椎 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留疼痛相关性研究[J].陕西 医学杂志,2022,51(10):1274-1277,1281.

[23] 史 涛,杨永朋.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结肠癌 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疼痛及预后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 志,2022,51(10):1215-1218. 


终审:管站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