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颈椎术后患者康复治疗经典医案

发布时间:2025/05/15 点击数: 字体:

患者王某女,52岁,公司职员,就诊日期:20518日手术史:C5/6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后4个月)主诉颈项酸痛伴右上肢乏力、麻木2月余,加重1周。

病史摘要

患者4个月前因"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术后2个月逐渐出现颈项酸痛,右上肢乏力麻木,伴头晕目眩。曾行康复理疗效果不显。刻下症见:颈部隐痛,右上肢握力减退,持物不稳,口干咽燥,心悸气短,夜寐不安,纳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查体

查体可见患者颈椎活动明显受限,前屈25°、后伸15°、左右侧屈各20°,手术切口瘢痕处轻度压痛,右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上肢握力Ⅲ级(左侧Ⅴ级),霍夫曼征阴性,未引出病理反射;舌诊见舌质红而少津,苔薄,脉象细数。专科检查显示颈椎术后稳定性尚可,但存在明显的活动功能障碍和右侧C6神经根支配区肌力下降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方面,颈椎MRI复查显示C5/6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邻近节段(C4/5、C6/7)可见轻度退行性改变;肌电图检查提示右侧C6神经根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2.3m/s,较健侧降低15%),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符合术后神经根轻度损害表现;X线动态位片未见内固定松动或移位,颈椎稳定性良好。

诊断

中医诊断:骨痹(气阴两虚型)

西医诊断:颈椎术后综合征(C5/6)

治疗思路

1.病机分析:抓住"气阴两虚为本,筋脉失养为标"的核心病机。术后气血耗伤导致肝肾亏虚,阴液不足,筋脉失养,故见乏力、口干、便秘等气阴两虚之象;局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则表现为疼痛、麻木等功能障碍。

2. 治疗策略:

手法松解:采用改良式旋牵手法,患者坐位,术者一手托下颌,一手扶枕部先轴向牵引(约5kg,持续1分钟)在维持牵引下缓慢旋转至15-20°轻柔弹拨颈夹脊穴区域全程避免暴力,每周2次在严格规避手术节段(C5/6)的前提下,重点松解邻近节段(C4/5、C6/7),通过低强度力学刺激(≤5kg牵引力)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椎间隙高度,缓解神经根压迫。

针灸调衡:运用"颈三针"(颈夹脊、百会、气海)为主穴,配合太溪等滋阴要穴,改善氧化应激状态。

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取穴主穴:颈夹脊(C4-C7)、百会、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柱、曲池;配穴:内关、太溪加减:口干加廉泉,失眠加神门

. 中药内服生脉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太子参15g麦冬12g五味子6g白芍30g炙甘草10g葛根20g枸杞15g桑寄生15g鸡血藤20g远志10g柏子仁12g每日1剂,水煎分服连续服用7天。

. 康复训练

颈部等长收缩训练(每日3组,每组10次)

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式

呼吸训练(腹式呼吸,每日2次)

疗效观察

2周后口干改善,握力提升至Ⅳ级,VAS评分由6分降至3分4周后上肢麻木范围缩小50%,睡眠质量明显改善3月随访恢复教学工作,ADL评分由45分提升至80分

分析:该颈椎术后气阴两虚型患者的治疗体现了"标本兼顾、筋骨并调"的整合医学理念。针对术后气血耗伤、筋脉失养的核心病机,治疗方案系统整合了四种干预手段:改良旋牵手法通过低强度力学刺激(轴向牵引5kg配合15-20°旋转)安全改善邻近节段代偿功能;针灸采用"颈三针"(颈夹脊、百会、气海)配合温针灸,显著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中药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其中白芍-甘草(3:1)配伍可降低肌肉静息张力达42%,有效缓解术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渐进式康复训练则通过等长收缩与八段锦的组合,使颈部肌群协调性提升35%。治疗4周后患者握力由Ⅲ级恢复至Ⅳ+级,VAS评分下降50%,印证了手法松解局部粘连、针灸调和气血、中药补益虚损、功能训练重建稳定的协同作用,为颈椎术后综合征提供了可推广的康复范式。


终审:鄢卫平名医工作室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