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颈椎病经典医案

发布时间:2025/05/15 点击数: 字体:

李某某,男,48岁,办公室职员就诊日期:2023年9月12日主诉颈项部疼痛伴右上肢放射痛3月余,加重1周。

史摘要

患者长期伏案工作,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酸痛,逐渐发展为右上肢放射性疼痛,至拇指、食指麻木。近1周因加班症状加重,夜间痛甚,影响睡眠。曾自行贴敷膏药效果不显。刻下症见:颈项强痛,右上肢放射痛至拇指食指,夜间加重,转侧不利,偶有头晕。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查体

1. 颈椎活动度:前屈30°(正常45°),后伸20°(正常45°),右侧屈15°(正常45°)

2. 压痛点:C5-C7右侧椎旁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

3. 肌力:右拇指背伸肌力Ⅳ级,余Ⅴ级

4. 感觉:右C6支配区浅感觉减退

辅助检查

1. 颈椎X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C6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

2. 颈椎MRI:C5-C6右侧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诊断中医诊断:骨痹(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C5-C6节段)

治疗思路患者长期劳损致颈部筋骨失衡,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骨痹。   - 急则治松解粘连,解除神经压迫缓则治本以活血化瘀,调和气血

治疗

1. 针刀松解术C5-C6右侧关节突关节点、棘间点无菌操作下松解关节囊及周围粘连组织

2. 颈部旋牵手法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托枕部,一手扶下颌轻柔旋转至弹性限制位(约30°)瞬间小幅度(5-10°)快速发力,常可闻及"咔嗒"声配合适度牵引(约10kg,持续30秒)每周2次,3周为1疗程

3. 针灸治疗

取穴主穴:颈夹脊(C5-C6)、风池、天柱、肩井配穴:曲池、外关、合谷(循经取穴)

随证加减:头晕加百会;失眠加安眠穴远端穴位行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4. 中药内服:身痛逐瘀汤加减具体方剂如下:

  秦艽12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10g羌活10g 没药6g当归15g五灵脂10g香附10g牛膝12g地龙10g半夏9g、厚朴9g、枳壳12g、陈皮10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服用7天

5. 康复训练颈深屈肌激活训练(收下巴动作)肩胛稳定性训练(YTWL字母操)麦肯基疗法中的颈部回缩运动

疗效观察

1周后:VAS评分由7分降至4分,夜间痛明显减轻

2周后:右上肢放射痛范围缩小至腕部,拇指背伸肌力恢复至Ⅳ+级

4周后:颈椎活动度恢复80%,MRI显示神经根压迫减轻

分析:该48岁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充分体现了"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针对其"气滞血瘀型骨痹"的病机特点,采取阶梯化综合治疗方案:首先通过针刀精准松解C5-C6关节突及棘间粘连,配合颈部旋牵手法动态调整小关节紊乱,有效缓解神经根压迫;针灸治疗选取颈夹脊穴直击病所,配合循经取穴的风池、外关等穴,形成"局部+远端"的刺激网络;同时运用身痛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其中川芎、桃仁等药物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治疗过程中特别注重"治养结合",在急性期以针刀、手法快速缓解症状,缓解期通过颈深屈肌训练等康复手段重建力学平衡。4周治疗后患者VAS评分从7分降至2分,肌力明显恢复,如此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终审:鄢卫平名医工作室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