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张洪涛主任医师谈急性腰扭伤

作者:张星华 发布时间:2025/07/12 点击数: 字体:

张洪涛主任医师谈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在门诊急诊非常多见,多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及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者。多因腰部活动姿势不正确或搬抬重物时肌肉不配合、不协调,以及跌扑损伤造成的腰部肌肉、韧带、筋膜及小关节损伤所致。

在运动或劳动时腰骶关节及腰背两侧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滑膜等软组织的急性损伤或者腰椎小关节错缝,而引起腰骶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疾病就是急性腰扭伤,多为突然承受超负荷牵拉或扭伤等间接外力导致,是常见的腰背部疾病;张主任认为本病的易患人群主要有: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体育运动者,长期弯腰工作者,久坐缺乏腰背肌锻炼者,震荡、突然改变体位者,中年女性、产后、哺乳期妇女,腰骶角异常者。通过研究发现,急性腰扭伤常会累及的组织有:髂腰肌、腰方肌、竖脊肌、棘上韧带、棘间韧带、胸腰筋膜、腰骶关节、关节突关节。

张主任认为急性腰扭伤多因突然遭受外来间接暴力所致,致伤的原因较多,最常见的损伤有:人拾重物时动作不协调,或突然失足,瞬间处于姿势不当且毫无思想准备的状态下,身体为了保持平衡,反射性引起腰肌强烈收缩,导致腰肌及胸腰筋膜损伤;猛然搬提重物或搬物时姿势不正确,所提物体的重心离躯干的中轴线过远,致使腰部肌肉负荷过大,或腰肌收缩不协调,常可使腰部肌肉、筋膜受到过度的牵引或撕裂;不慎跌倒时,身体重心突然失去平衡,腰肌骤然收缩;跌倒时腰部屈曲,下肢伸展,造成腰部肌肉及筋膜损伤;外力直接作用于背部使腰部前屈,或腰部直接受外力挫伤,均可造成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损伤。此种损伤常较严重,多合并有骨折、脱位或神经损伤;日常生活中,如泼水、弯腰、起立,甚至咳嗽、喷嚏、打哈欠、提腰等动作,在思想无准备的情况下,会使腰部肌肉骤然收缩而造成腰部肌肉和筋膜的损伤,即所谓之“闪腰”。

腰部挫伤多由直接暴力所致,如车辆撞击、高处坠跌致使肌肉挫伤,血脉破损,筋膜损伤,引起瘀血、肿胀、活动受限,严重者还可合并肾脏损伤。腰部扭伤多因突然遭受间接暴力致使腰肌筋膜、韧带损伤和小关节错缝。

急性腰扭伤多因姿势不当、负重突然、外力冲击等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省名中医强调,关键在于 “不通则痛”,筋脉失养、气血瘀滞于腰部经络之中,进而引发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这与中医经络理论紧密相连,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腰部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多条经脉的密切关联,治疗时只有准确把握病因病机,才能精准选穴、有的放矢。

张主任指出:选取腰部经络上的穴位是基础。如阿是穴,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能快速改善局部气血循环。督脉上的腰阳关、命门,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大肠俞等穴位,都是常用要穴。腰阳关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之会穴,可疏通腰部督脉及膀胱经气血;命门穴位近督脉,对激发腰部阳气、温煦经络效果显著;肾俞、大肠俞属足太阳经,调节经脉气血,缓解腰部肌肉紧张;远端穴位的配合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昆仑、委中等穴。昆仑属足太阳经,可疏通经脉气血,缓解腰腿部挛急;委中是足太阳经合穴,“合治内腑”,且位于膝窝,与腰部遥相呼应,能有效通利腰膝经气,促进气血下行,减轻腰部症状。

张主任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轻重不同,灵活运用提插与捻转手法。对于疼痛剧烈、病邪较盛者,采用幅度较大、频率稍快的提插捻转手法,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而对于疼痛较轻、体质虚弱者,则手法宜轻柔,以温和调和气血,避免过度刺激损伤正气。

    依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的原则,精准运用补泻手法。若患者腰部因气血虚弱、经络失养而疼痛乏力,运用补法,如缓慢进针、少捻转、久留针,可培补正气、濡养经络;若因气滞血瘀、经络阻塞而疼痛拒按,则用泻法,如快速进针、多捻转、提插幅度大等,以通经开郁、祛瘀止痛。

留针期间密切关注患者面色、表情、肢体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晕针、滞针等情况。同时,观察腰部疼痛、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以此判断针刺效果,为后续治疗调整提供参考。

    张主任常叮嘱患者,治疗后要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加重病情;适当休息,但也要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如简单的腰部屈伸、旋转活动,促进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和粘连;在饮食上,多食用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山楂等,助力康复。


终审:门诊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