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张洪涛主任医师谈面瘫

作者:张星华 发布时间:2025/07/12 点击数: 字体:

张洪涛主任医师谈面瘫

面瘫,中医属于口僻歪嘴风口眼歪斜等范畴,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虚入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面瘫以突然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流眼泪为主要临床表现。从西医角度来讲,面瘫相当于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神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面瘫(Bell 麻痹),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占60%75%,发病率为(11.553.3/10万人,发病主要集中在 2040岁,男性较多。面瘫大部分为单侧发病,双侧同时发病者极少。少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复发率为2.6%15.2%,春季和夏季发病率较高。

张主任认为,面瘫发病有前兆面瘫发病突然,但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发病前经常熬夜、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或因受风、吹空调受凉后出现感冒、发热、头痛、面部肌肉发紧麻木及面部肌肉会出现轻微的肌肉颤动等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耳周疱疹,耳后持续性疼痛、乳突部的压痛及对声音比较敏感等前驱症状,需要警惕面瘫。

张主任指出:面瘫的主要表现为:晨起发现面部僵硬,面颊动作不灵,可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多为单侧,少数为双侧者患侧鼻唇沟变浅,额部皱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不能作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和噘嘴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重者语言不利,进食时食物常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唾液自该侧外流。可伴多泪,舌前2/3部味觉障碍,耳鸣、听觉过敏,甚至耳内疱疹等。

张主任建议患者发现面瘫,及时就医是关键出现面瘫以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建议进一步完头颅CT排除脑血管病,鉴别面瘫和中风,在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对于面瘫的治疗,一般医生会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5-7天,必要时抗病毒治疗,口服营养神经的药。注意保护眼睛,白天滴眼水、夜间睡觉敷眼预防结膜炎,吃饭后要漱口,防止口腔藏残余食物,注意保暖等。

张主任在面瘫的治疗中有自己独特体会,面瘫的中医治疗基础以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阳白、太阳、四白、下关、颊车、地仓、翳风;远端取穴:合谷、太冲、足三里、阳陵泉。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可分6个分型:分别为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血亏虚证、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舌脉象进行辨证施治。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疾病早期(1周以内),针灸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可用灸法,但不建议用电针,而在恢复期要重视透刺。居家艾灸也能收良效由于艾灸安全系数较高,可自行在家中由自己或家人操作。将药艾条点燃后于患侧阳白(眉毛中点上方1寸)、翳风(耳垂后方0.5寸)、地仓(嘴角旁边0.5寸)、合谷(简单取穴方法: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处)、阳陵泉(小腿上部外侧的骨小头稍前凹陷中)、足三里(一般在膝关节下四只手指宽度、迎面骨旁开一中指宽)等穴位进行温和灸。艾条离开皮肤起码3厘米距离熏,每个穴位约5-10分钟,使皮肤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痛感即可。注意防止烫伤,建议每日艾灸约20-30分钟,灸后饮适量温水,隔天一次,可根据个人耐受程度调整艾灸时间。张主任也指出尽早进行面肌康复训练有助于面瘫康复。面神经的损伤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训练时机,原则上应尽早开展面神经功能训练。

张主任建议患者生活上要合理膳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桃子、葡萄、苹果、时令蔬菜等,以补充维生素;多吃鱼、瘦肉、豆类等含优质蛋白的食物,补充蛋白质;多吃深绿色蔬菜、海带、芝麻、胡萝卜、奶制品等食物,以补充钙和B族维生素。起居要有规律,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锻炼,搞好体质,增加自身免疫力。运动后、洗澡后等避免让冷风直接吹头面部。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心理调养,保持情绪平稳。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和围巾来保护面部及颈项部避免空调及冷风直吹,注意保暖。


终审:门诊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