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指导下的胃癌疾病预防策略_20250702105704

发布时间:2025/07/02 点击数: 字体: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指导下的胃癌疾病预防策略

《黄帝内经》以“整体观念”“治未病”为核心,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注重天人相应与脏腑调和。胃癌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密切相关,依据《黄帝内经》养生理念,可从以下多维度制定预防策略:
一、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1. 春季疏肝健脾防木乘土 

遵循“春三月,夜卧早起”的原则,早睡早起以顺应阳气升发。春季属木,与肝相应,肝木过旺易克脾土,可通过散步、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条达肝气;饮食上多食用菠菜、芹菜等疏肝养血之品,搭配山药、薏苡仁健脾祛湿,避免肝气横逆损伤脾胃,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2. 夏季清热护脾避湿邪
夏季阳气外发,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高温易伤津耗气,湿邪易困脾,可饮用绿豆汤、冬瓜汤清热解暑,食用芡实、白扁豆健脾祛湿;避免贪凉饮冷损伤脾胃阳气,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防止寒湿内生,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3. 秋季润燥和胃养肺金
秋季气候干燥,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收敛阳气,早起舒展肺气。肺属金,土生金,通过食用百合、银耳等润肺滋阴之品,间接滋养脾胃;适当进食山楂、苹果等酸味食物收敛肺气,同时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温燥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4. 冬季温阳固肾暖中土

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以养藏阳气。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资生。可食用羊肉、桂圆等温补肾阳之品,配合生姜、红枣温煦脾胃,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提升机体正气,抵御病邪入侵。

二、食饮有节,顾护胃气

1. 节制饮食,忌暴饮暴食 

遵循“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原则,每餐七八分饱,定时定量进食。避免狼吞虎咽,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消化,减轻胃部负担。
2. 均衡膳食,调和五味

避免过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食物。《黄帝内经》提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偏,病有所生”,过食咸味易致血脉凝滞,过食酸味易致肝气亢盛,应均衡摄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以小米、南瓜、山药等滋养脾胃,减少腌制、烧烤、油炸食品摄入。

3. 食宜温热,忌生冷寒凉

胃喜温恶寒,日常饮食以温热熟软为宜。冷饮、生鱼片等生冷食物易损伤胃阳,导致脾胃虚寒,长期可引发胃黏膜病变,应尽量少食。
三、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1. 规律作息,养护正气

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夜晚是阳气收敛、脏腑修复的时段,熬夜会扰乱人体生物钟,损伤脾胃气血。每日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午时小憩30分钟,有助于养心安神,维持脏腑功能协调。

2. 适度运动,畅通气血

根据个人体质选择运动方式,如八段锦、慢跑等。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但需避免过度劳累。《黄帝内经》强调“形劳而不倦”,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汗出当风,防止外邪侵袭。
四、恬淡虚无,调畅情志

1. 情志舒畅,疏肝和胃

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易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黄帝内经》指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应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参与社交活动、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减少情志因素对脾胃的影响。

2. 顺应自然,调神养性

亲近自然,通过踏青、观景等活动放松身心。自然环境有助于缓解压力,使气机调畅,维持肝脾协调,降低因情志失调诱发胃癌的风险。

五、未病先防,辨证调理

1. 体质辨识,早期干预

根据《黄帝内经》“因人制宜”理念,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辨识体质。对于脾胃虚弱者,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山药、茯苓等药食同源之品;湿热体质者,选用薏苡仁、荷叶祛湿清热,从体质层面预防胃癌发生。

2. 中药茶饮,日常调养

针对胃部不适,可选用温和的中药茶饮。如陈皮茶理气健脾,玫瑰花茶疏肝和胃,佛手茶行气止痛,长期饮用有助于改善胃部功能,增强脾胃抵抗力。

通过以上基于《黄帝内经》养生原则的综合策略,从饮食、起居、情志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调养,可有效增强脾胃功能,提升机体正气,减少致病因素累计,降低胃癌发病风险,实现“治未病”的养生目标。

 

终审:管站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