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怀青云之志 弘岐黄之道
从陇中黄土地走出的他
从小立志要做一名名医
经过50多年的逐梦拼搏
他实现了梦想
1964年12月,张志明出生于陇中黄土高原的大山深处——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金山乡水家岔村一个偏僻的小山腰。
生长在这片厚重黄土地上的人们,自有一种坚强的韧性。在这里,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靠天吃饭,是典型的西部深度贫困落后山区。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重复着养牛、耕地、种田维持生计的生活。张志明在这里生活学习了20年,尝尽了那片贫瘠黄土地里缺医少药的苦涩。
立志学医 留校任教
张志明上中学时,母亲因为长年操劳而中风偏瘫,卧床不起。当时的农村极度贫困,窘困的家境让这一家人无力负担外出就医。情急之下,张志明的父亲买来《针灸赋》《针灸大成》,自己以身试针,熟悉了穴位和针法后,再给妻子扎针。就这样坚持了半年,母亲竟奇迹般地站起来了,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能料理家务。
母亲一点一滴的变化让张志明看到了中医的神奇功效,他的内心产生了对中医的敬仰和向往,自此以后,他寄志于医,发奋学习,报考医学院校,誓做一名医生,修杏林悬壶之术。
1984年夏天,张志明从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医疗系中医医疗专业本科班学习。他十分珍惜难得的上大学学医的机会,孜孜于学,熟读经典,跟师临床,研习不辍。不管是中医经典理论,还是临床诊疗实践,他都十分精通,成绩优异。1989年大学毕业时,他因“非常优秀”被留校任教。
中西结合 治病救人
1991年,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立,张志明成为医院第一批临床医生。走上新的岗位,张志明为自己定下新的目标。他说:“甘肃省中医院时任急诊科主任沈为众老师对我的影响最深,是我行医生涯中始终学习效仿的楷模。”
由于勤于学习、善于总结,短短几年时间,张志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临床一线崭露头角。1995年,张志明被任命为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在急诊科,他每天都要面对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实践中他深刻意识到,完全依靠中医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不科学,也不现实,必须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路子,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对症下药,更加精准地研判和控制病情。
作为中医科班出身的张志明,开始主动学习西医相关知识,了解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动态,掌握现代医学先进的治疗方法与手段,探索把中医实用技术运用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如抢救呼吸心跳停止的急危重症患者,除了应用心肺复苏等常规西医抢救方法外,配合针刺及中药回阳、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等疗法,能帮助患者更快复苏;对呼吸衰竭、哮喘、肺心病等呼吸系统急症患者,除采取西医急诊处理措施外,配合针灸及中药汤剂内服、中药雾化、熏蒸等疗法,起效更快,效果更好;一些肠梗阻、胰腺炎等消化系统急症患者,采用中药汤剂口服、灌肠、针灸,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有的可以免除手术痛苦;急诊科最常见的食物、药物及毒物中毒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灌洗、口服导泻,可减轻毒性反应、缩短病程、预防后遗症。
2014年春节期间,东乡县一青年放鞭炮时不慎炸伤右手,由于当时伤口处理不当,几天后引发破伤风,患者全身抽搐、高烧不退,转入一家三甲医院抢救。在治疗过程中,西医各种手段都用上了,但患者仍持续高烧,颈项强直,抽搐不止,呼吸困难,病情危急。情急之下,这家医院邀请张志明前去会诊。张志明以中医辨证分析,患者病情可归为高热惊厥。于是他将两粒安宫牛黄丸研碎煎煮,又配以中药熬成汤剂。患者灌服2小时后开始腹泻,体温随之降了下来,病情很快缓解,一周后便痊愈出院。
常怀爱心 视患为亲
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张志明坚持中西医结合,探索出一系列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独特方法。忙碌是一位医生的常态,而作为院长,张志明要忙的工作更多。尽管担任着院长职务,但他从未放弃临床工作。“中医这个职业带给我的是一种自豪感,看到患者被治好是最让我宽慰的一件事,这也是我从未放弃临床的重要原因。”他说。“看到院长太辛苦了,我们自发组织帮忙管理排号的患者。”长期在门诊跟师学习的甘肃省中医院肾病科负责人李建省,打心底里钦佩张志明的医德与医术。张志明每日接诊患者100多名,对每一位患者,他都细心交流病情。在冬天给患者摸脉时,他会先把手搓热。不经意间的细节,展现的是医者之爱。
一位老年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回病房,家属不经意地说了句,今天做检查时差点晕倒。“有护士或医生陪同吗?”张志明略微严肃地跟周边的医护强调,年纪大的患者做检查一定要安排医护人员跟着。平时两个多小时的查房,学生都忍不住靠墙而立的时候,张志明仍然精神抖擞地站在患者床旁,轻言询问,与年轻医生仔细探讨。
近10年来,张志明的日均门诊量达160余人次,年门诊量超过2万人次,在甘肃省“12320网络挂号系统”紧缺程度排名中稳居前三。
不辞辛劳的诊治换来的是患者绝对的信任。有的患者离兰州很远,可能要坐十几个小时的车才能赶来,有的患者带来了自己家产的鸡蛋,扛了一袋土豆来表达感谢。这些都让他深受触动,出生在农村的他,更加知道这些淳朴农产品背后的“心意”,它映射出患者无尽的感激和感恩之心。
追求真知 成果颇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张志明还十分注重科研和带教工作,他主持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基金项目1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6篇,编辑出版专著7部,获得授权专利5项,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三等奖1项,研发苏前止咳合剂、扶正屏风颗粒等院内制剂并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疗效。
在博览中医经典的基础上,张志明总结提出“和胃运脾,调气为先”的学术思想,创立疏调中气、温运脾阳的“陷胸和胃汤”“加减温脾汤”两个治疗方;总结形成了“脾肾两虚,肝气不升”“若补脾肾,非肝莫至”的肿瘤防治学术思想,研制出防治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院内中药制剂“益髓生血胶囊”;临证从“血分伏邪”论治皮肤病,认为“伏热瘀结”是久病根源,创立“麻玄莪藤汤”以透达疏利、凉血化瘀;以“温肺化饮”立法,研创“麻辛散”,治疗哮喘等临床疑难病症效果显著。
张志明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还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