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推动中医药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6月16日,首届敦煌国际中医药发展论坛暨甘肃省中医院建院70周年学术会议在敦煌市召开。在题为“让世界了解中医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旨论坛上,甘肃省中医院院长张志明作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省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思考”的主旨报告。
张志明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中医药参与背景、甘肃中医药国际化的实践探索、甘肃省中医院的具体做法、对中医药国际化的几点思考等方面作了主旨演讲。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彰显国家软实力、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促进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是彰显中国医学智慧,运用中医药服务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重大机遇。
张志明介绍说,甘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医药资源丰富,素有“千年药乡”和“天然药库”之称。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岐黄问道、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敦煌医学、武威汉代医简、藏医学等厚重的中医药文化积淀,为甘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8个岐黄学院和8个中医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甘肃为白俄罗斯、泰国、马达加斯加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捐赠“甘肃方剂”数百万剂,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甘肃省中医院已先后选派80余人次赴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匈牙利、白俄罗斯等海外中医中心开展中医药交流合作。
张志明指出,我国国家地位不断提升对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环境,党和政府的开放战略不断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中医药成为重要的外交资源和人文健康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医药的确切疗效及在国际重大公共卫生实践上发挥作用,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需求与中医药的优势处于最佳契合期,中医药在国际上具有较为广泛的认知和应用基础,中医药全球化顺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等是中医药“走出去”的重大机遇,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尚缺乏统一的中医药/传统医药相关国际标准及规范,各国发展不均衡,各国立法及民众认可差异较大,中医药国际合作(药物、医生的准入)面临诸多法律障碍和贸易壁垒,国际药品上市注册法规的严格也制约了中医药药品使用,中医药及传统医学知识产权面临威胁等都是中医药“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中医药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张志明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医药走出去的政治基础,政府引导是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措施,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是中医药走出去的动力,确切的疗效是中医药走出去的根本,科技创新是中医药走出去的核心驱动力,制定国际标准是中医药走出去的技术保障,名医+名技+名药+名中心是中医药走出去的品牌形象。
张志明建议,加大政府引导与投入力度,加大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加大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应以针灸为主逐步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加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接受更多国外学生来华学习中医等都是促进中医药“走出去”的具体策略。
张志明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医药将在我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而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是对外交流合作的基础,应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形成以中医医疗服务为基础,以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支撑,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依托,以中医药贸易出口为载体的中医药国际合作模式,推动中医药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保障全人类健康作出中医药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