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中医病名:泄泻;西医病名:急、慢性肠炎
二、定义
泄泻: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三、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如水样为主症,并可见腹痛肠鸣,食少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和发热、口渴、体乏无力等全身症状。
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
3.发病特征: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较短,病情较急。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理化检查: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红、白细胞。肠道感染者粪培养可见致病菌;慢性泄泻作钡餐灌肠X线检查,可见肠粘膜皱壁紊乱,甚见肠结袋变浅、消失。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甚见浅表糜烂,出血点。
凡具备以上第1项主症,参考2、3、4项,即可诊断为泄泻。
(二)西医诊断标准:
1.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2.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3.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5.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6.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四、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 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 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五、证候分类
1.寒湿内盛证: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2.胃肠湿热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积胃肠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4.脾胃虚弱证: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5. 脾阳虚弱证:乏力,纳差,后背发凉,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稀溏,伴有不消化食物,小小便不利,舌暗苔白,脉沉弱。
6.肾阳亏虚证: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7.肝脾不调证: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六、临床治疗
(一)治疗原则: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
(二)辨证施治
1.寒湿内盛证
治法:芳香化湿,渗湿止泻。
方药:藿香正气散:藿香15g白芷5g 紫苏10g 茯苓20g 法半夏10g 白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生姜10g 桔梗10g 荆芥10g 炙甘草12g
2.胃肠湿热证
治法:清肠利湿。
方药:陷胸和胃汤合白头翁汤:黄连6g 法半夏9g 瓜蒌30g 良姜6g 香附6g酒大黄6g白头翁15g 秦皮12g。
3.食积胃肠证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炒白术15g 茯苓20g 陈皮15g 厚朴10g枳实15g 枳壳10g 香附15g 炒莱菔子15g 山楂15g 神曲15g 炒麦芽15g 法半夏9g
4.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炒白术15g 莲子心6g 扁豆9g 陈皮6g 山炒药30g 砂仁6g茯苓15g 党参15g 薏苡仁30g 桔梗6g 大枣3枚
6. 脾阳虚弱证
治法:温补脾胃,健脾止泻
方药:温脾汤加减:黑附片3g 干姜3g 红参3g 大黄3g 砂仁6g(后下)木香6g 焦槟榔9g
6.肾阳虚衰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味:肉豆蔻15g 补骨脂15g 五味子6g 吴茱萸10g 大枣10枚 干姜6g 制附子9g
7.肝脾不调证
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陈皮6g 炒白术15g 白芍15g 防风6g 茯苓12g 川楝子6g
(三)中医特色治疗
1、生活护理:腹泻患者需多饮用温开水、蔬菜汁、鲜榨果汁等,以补充水分,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使用暖宝宝、热水袋等热敷腹部,避免腹部受凉而加重腹泻。及早戒烟、避免酗酒并保证充足睡眠时间,避免劳累、熬夜等,对改善不适有帮助。
2、针灸治疗:腹泻患者还可以采取针灸疗法,脾虚时可以选择补法针刺足太阴脾经穴位,如三阴交穴、腹结穴、食窦穴等,可以疏通经络、强健脾气等。湿热向下倾注时则可以选择足少阴三焦经的穴位,如八髎穴、中脘穴、阴陵泉等,可以调整阴阳平衡,也能改善腹泻。也可以按摩、推拿上述穴位,同样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3、艾灸治疗:若是湿邪较重引起的腹泻,患者可以艾灸天枢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促进机体正气恢复,调和脾胃、散寒祛湿等,调节机体脏腑的功能,有助于改善腹泻。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艾草泡脚、擦拭身体等,减轻腹泻症状。
七、疗效评定标准
(一)痊愈:主症与次症消失,大便正常,理化检查恢复正常。
(二)显效:泄泻次数减少2/3以上,大便常规检查接近正常,肠镜或钡灌肠复查明显好转。
(三)有效:泄泻次数减少,理化检查有所好转。
(四)无效:临床症状与理化检查无变化。
八、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治疗上,部分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疼痛症状难以缓解,且腹痛症状容易反复发作。
(二)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随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部分病人对部分治疗措施不理解、不接受,治疗上存在难点,针对以上问题,临床上结合其病情,采取以下措施:
1、首先告诉患者通过检查分析已排除器质性疾病,而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科学准确说明疾病的性质和预后,是一种良性的功能性疾病,经过治疗调理是可以治愈的,纠正患者曲解的认知,达到正确认知自己的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建议患者对饮食种类进行认真评估,尽量避免能使自己产生胃肠不适的食物。针对泄泻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烟酒、辛辣肥甘食物的摄入。
3.焦虑明显者,可适当加用抗焦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