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眩晕;[西医病名]高血压病
[定义]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主编的第六版《中医内科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 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180mmllg和/或舒张压>110mmllg;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抹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死感、漂浮感,头重如果,伴有悲心呕吐或悬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浆,苦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月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r千,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法细。
3.旧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共势较刷,日赤r苦、脚胁胀痛、烦踝易怒、寐少多
A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摸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景,伴胸闷恐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禁绀,肌
肤甲铺,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狮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分虚证:头晕月眩,动则加刷,遇劳而发,卤色咣白,爪甲不荣,神疲泛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洁,香淡省游白,脉细弱。
6.肝肾阴虚证:头晕月眩,耳鸣如蝉,久发不只;能忘,两用干逐,视力减酒,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少寐多努,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9g,白术12g,天麻6g,茯苓12g,陈皮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6枚。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怀牛膝30g,代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角板15g,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6g
3.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6g,钓藤15g,石决明15g,川牛膝15g,益母草15g,黄芩9g,栀子9g,杜仲15g,桑寄生15g,茯神15g,夜交藤15g.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
法半夏6g,枳实9g,茯苓12g,陈皮10g,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养气血.方药:归脾汤加减,
炙黄芪15g,党参12g,炒白术 12g,当归9g,茯神12g,远志9g,酸枣仁15g,木香6g,龙眼肉9g,炙甘草6g。
6.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6,黄柏9g,生地12g,山药30g,山萸肉30g,泽泻6g,茯苓9,丹皮6g。
2中成药
(1)天麻钩藤颗粒: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跌仆,耳鸣,头痛且账等症。用法:1次1袋,1日2次。
(1)愈风宁心滴丸;用于肝阳上亢、瘀血痹阻之眩晕,头痛等症,用法:1次10粒,1日3次。
(3)银杏叶片:用于瘀血阻窍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症,用法:1次2粒,1日3次。
3.中药针剂
可辨证选用中药针剂:天麻素针、舒血宁注射液、葛根素针、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针、血塞通针、灯盏花素、丹参多酚酸盐、丹参酮注射液、丹参冻干粉、红花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等适合眩晕各证型的中药针剂。
(三)针灸疗法
主穴:风池、曲湾、足三里、太冲。
手法;选主穴2个和睨穴1-2个,行稍强针法,留针20分钟,
加减:肝火炽盛加行间、太阳。阴虚阳亢加太溪、三阴交,痰湿内盛加丰隆、内关.阴阳两虚加气海、关元。
(四)热敏灸疗法
对患考进行热敏穴位的探查,寻找到热敏点,采用我院自行研制的热敏化艾条,运用热敏灸的手法,行回旋灸、雀啄灸、悬垂灸等,寻找热敏点,激发患者感传,实施热敏化艾灸。选穴范围:气海、足三里、内关、涌泉,肝经和胆经的热敏部
位。每次选取2-3个热敏点,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
使教灸部位出现透热、扩熟、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非热感
觉等热敏化感觉.
(五)耳穴疗法
取穴:取、胃、肾、内分泌等六,或取敏感点。
功效:固肾培本、滋阴潜阳。方法:对耳廓消毒、脱脂后,对其进行按摩,然后将胶布剪成0.7cmx0.7cm并粘上生不留行籽贴于所选穴位上,每次只贴一侧耳期,1日1次,两耳交替,6次为1疗程,嘱患者自行按压,使耳廓充血、胀痛,按度适中,避免皮攒引起感染,每日按压3次(早8-10点,中午1-2点,晚6-8点),每次按压5min,1周为一疗程。
(六)足浴疗法
足浴2号方:钩藤,石决明,成灵仙、川芎、红花等。功效:活血化瘀,温经寒,祛风通络。适应症:眩晕-痰瘀互阻型.
用法:上方煎动取计1500ml浸泡双足 30分钟,在浸泡过程中,保持药液温度不低于40度,每日一次,7~10天为一疗程。
(七)降压茶剂
主方:钧藤、菊花、夏枯草、决明子、山楂、稀签草、川牛膝、功效:平肝降逆,清窍止眩。适成证:眩晕-阴虚阳亢型。
用法:将袋泡剂放入中号n杯中,冲入阴沸之水,并加益闷泡,如泡茶-一样,不断加开水冲泡,频饮用浸泡液,每日一剂。
(八)放血疗法
1.器械准备:一次性无菌采血针,2%的碘酊、75%的西精、消毒干棒球、曲指套或手指.
2.体位:坐位
3.取六:耳尖穴
4.操作步骤:先用手指按摩耳郭使其免血,双手消毒后戴上矛菌指套或手套后先用棉球就取碘酊仔细擦拭穴位及其内周,再用酒精棉球擦拭以严格消毒,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一次性采出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1-2mm深,随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清,出血量一般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而定,每次放血约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约5毫米直径大小。隔日治疗1次,--周治疗3次,12次(即1个月)为1个疗程。初次治疗取双侧耳尖放血,以后两首隔次交替操作.
三.难点分析
1.难点一:西药虽然可有效控制血压升高,但很多时候不能理想的改善症状、逆转靶器官的损害。措施:通过中医辨证治疗配合热敏灸疗法、足浴、耳穴疗法等改善症状,逆转靶器官损害.
2.难点二:西药降压谷峰比、平滑指数不理想,措施:通过不断提索完善诊疗方案,应用名老中医临床验方制成院内制剂,配合非药物治疗更好的使血压控制平稳。
四、疗效评价
1.治愈: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水平以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
2、好转:血压未达到上述水准,临床症状减转者。
3.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