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异病同治”思想在上窍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而异病同治则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张志明教授认为头痛、眩晕、鼻渊、耳鸣等上窍疾病的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清浊异位;在临床诊治时多从中焦脾胃论治,以健脾化痰、升清降浊为治则,意在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以自拟益气聪明汤为基础加减施治,取得了满意疗效,并有助于人们认识上窍疾病的共同规律,找到治疗上窍疾病大的方向,为临床从宏观的角度辨识治疗上窍疾病提供极大的方便,体现了中医重视辨证论治的理念和异病同治的内涵。现通过典型病案介绍张志明教授“异病同治”思想在上窍疾病治疗中的经验,与同道分享。
【关键词】张志明;上窍疾病;异病同治
【中图分类号】R747;R255.3;R764.45
张志明教授是甘肃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30余载,治学严谨,临证四诊合参,尤精于舌诊,强调辨证论治,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就可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常一方用治多病,均能收到显著疗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通过典型病案介绍张志明教授“异病同治”思想在上窍疾病治疗中的经验,与同道分享。
1上窍疾病“异病同治”理论基础
《简明中医辞典》(修订本)[1]将异病同治概括为:“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金匮要略》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杂病的专著,书中虽未明确提出异病同治这一理论,但却处处体现着异病同治之思想,如用肾气丸治疗脚气、虚劳腰痛、痰饮、消渴、妇人转胞,病虽不同,症亦有异,但因病机总属肾阳亏虚,气化功能减退,故皆可用肾气丸温肾化气以治之[2]。因此有学者提出“异病同治”起源于《伤寒杂病论》[3]。而最早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理论的是清代医家陈士铎,其著作《石室秘录》中云:“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总之,异病同治,其关键在于病机或证的异同,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上窍疾病病机常有相同之处,故有异病同治的基础。
2脾虚痰湿、清阳不升是上窍疾病的主要病机
清代医家黄元御,根据“天人合一”理论,从气的角度立论,提出了“一气周流”理论,即“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4]。张志明教授认为头痛、眩晕、鼻渊、耳鸣等上窍疾病的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清浊异位;其对发病与病机演变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气升降失常,水湿阻于中焦,日久凝聚成痰,清阳不升,清浊异位,则痰湿上犯清窍致病;另一方面脾胃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清窍需脾气左路升发气血以濡养,若脾气亏虚,中气运转无力,清阳下陷,肝血、肾精不能充养清窍[5],亦致发病,即《灵枢·口问》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苦眩”。因此,上窍疾病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证的主要证候特点为:头痛,眩晕,头重如蒙,鼻塞,鼻流浊涕,嗅觉减退,耳鸣,耳部胀闷,胸脘满闷,纳呆食少,倦怠乏力,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
3自拟益气聪明汤统治上窍疾病
张志明教授认为上窍疾病大部分属于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证,在临床诊治时多从中焦脾胃论治,以健脾化痰、升清降浊为治则,意在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自拟益气聪明汤应用于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每获良效,其方药组成主要有:法半夏、麸炒白术、天麻、茯苓、石菖蒲、柴胡、升麻、桔梗、川芎、川牛膝、甘草。方中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本草从新》言其为“治湿痰之要药”,李杲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天麻甘平而润,入肝经,善于平肝息风而止眩晕,风药具有生长、升发之性,可引诸气上行,使下流之脾胃之气回复本位,故东垣称之为“自地升天者”;半夏、天麻配伍,化痰息风,正如《医学心悟》所言“有湿痰壅遏者,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白术健脾燥湿,既治已生之痰,又杜生痰之源;三药合用健脾化痰,升发清阳,标本兼治,为君药。茯苓助白术健脾渗湿;升麻、柴胡为风药,助天麻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又“风能胜湿”兼以除湿;石菖蒲开窍醒神豁痰,化湿醒脾开胃,聪耳明目;上四药共助君药健脾化痰,升发清阳,为臣药。川芎既能活血行气,又能祛风止痛,《本草汇言》谓其能“上行头目”;桔梗为“诸药之舟楫”载药上行;川牛膝酸苦降泄,性善下行,又能活血通经;上三药使全方升中有降,痰瘀并治,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药。全方标本兼顾,升中有降,痰瘀同治,辨证选用,常收桴鼓之效。
4验案举隅
4.1头痛患者,男,50岁,于2019年1月以“头痛1年余”为主诉来诊,症见头痛,头部昏蒙,晨起加重,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头痛,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证。方药以自拟益气聪明汤加减化裁,法半夏12g,麸炒白术15g,天麻9g,羌活6g,柴胡6g,升麻3g,桔梗9g,川芎6g,川牛膝30g,地龙15g,石菖蒲15g,茯苓20g,甘草6g,7剂,1剂/d,水煎,分两次口服。7d后患者头痛、头部昏蒙症状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守上方服用15剂渐愈。按:风、痰、瘀是头痛的三大致病因素,它们常常夹杂致病,互相转化,内风是偏头痛的致病主因,痰浊是发病的主要病机,瘀血是头痛的发病关键[6]。本例患者辨证为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证。方用益气聪明汤加减以健脾化痰、升清降浊,加羌活祛风除湿止痛,头痛日久,久病入络,加地龙通络止痛。
4.2眩晕患者,女,35岁,于2019年2月以“头晕6月余”为主诉就诊。症见头晕,头重如蒙,胸脘满闷,肢体浮肿,食少,渴不欲饮,神疲乏力,舌体虚胖,苔白腻,脉滑。中医诊断为眩晕,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证。治以自拟益气聪明汤合越婢加术汤加减,法半夏12g,麸炒白术30g,天麻9g,柴胡6g,升麻3g,桔梗9g,川芎6g,川牛膝30g,茯苓20g,麻黄3g,石膏15g,防风12g,甘草6g,14剂,1剂/d,水煎,分两次口服。服药14剂后,患者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守上方服用14剂渐愈。按:《医学心悟》说“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故称头旋花是也”。眩晕一证,病位在脑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病性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失宁。《丹溪心法·头眩》强调“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眩晕》强调“无虚不能作眩”。本例患者“虚”“痰”互为因果,辨证为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证。方用自拟益气聪明汤加减以健脾化痰、升清降浊,合越婢加术汤以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消肿。
4.3鼻渊患者,女,46岁,以“间断鼻塞,头痛3月余”为主诉于2019年3月就诊。症见鼻塞,鼻流浊涕,色黄,量多,嗅觉减退,头部昏蒙,前额部胀痛明显,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浮滑。中医诊断为鼻渊,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证。给予自拟益气聪明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法半夏15g,麸炒白术30g,天麻9g,川芎6g,川牛膝30g,辛夷15g,炒苍耳子9g,白芷15g,防风10g,淡豆豉6g,生姜6g,甘草6g,7剂,1剂/d,水煎,分两次口服。二诊,服药7剂,患者鼻塞、头痛明显减轻,但鼻涕黄稠,舌苔仍厚,上方加连翘15g,酒大黄6g,继服10剂,诸症悉平。按:《医学摘粹·杂证要诀·七窍病类》云“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源,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本例患者辨证为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证。予以自拟益气聪明汤健脾祛湿,升清降浊,合苍耳子散以疏风解表,宣通鼻窍;防风为“风药之润剂”,气味俱升,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淡豆豉、生姜合用加强宣散表邪之力。二诊虽患者鼻塞、头痛明显减轻,但鼻涕黄稠,舌苔仍厚,提示湿浊之邪仍重且有化热之虞,故加连翘清热散结;酒大黄通腑泄浊。如此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病下治,而鼻塞、头痛诸症悉愈。
4.4耳鸣患者,女,51岁,以“间断耳鸣,耳中胀闷感4月余”为主诉于2019年2月就诊。症见耳鸣,耳部胀闷,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口淡无味,舌淡红,苔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耳鸣,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证。给予自拟益气聪明汤加减,法半夏15g,麸炒白术30g,天麻9g,柴胡6g,升麻3g,桔梗9g,赭石15g,川牛膝10g,赤芍10g,蒺藜30g,甘草6g,7剂,1剂/d,水煎,分两次口服。二诊,服药7剂后,患者耳鸣、耳部胀闷感减轻,但舌苔腻,微黄,上方加黄芩10g,郁金20g,继服14剂,诸症悉愈。按:《景岳全书》提出:“耳鸣当辨虚实。凡暴鸣而声大者属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厚味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本例患者辨证为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证。在自拟益气聪明汤基础上加减,脾虚肝旺,故用赤芍入清泻肝火,代赭石、蒺藜疏肝平肝潜;二诊患者耳鸣,耳部胀闷感减轻,但舌苔腻,微黄,有化热之虞,上方加黄芩、郁金清上焦痰热。
5体会《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可见脾胃中气与上窍疾病关系之密切,张志明教授认为人体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的正常均有赖于脾胃清阳之气的濡养。临床中张志明教授治疗头痛、眩晕、鼻渊、耳鸣等上窍疾病,谨守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这一病机关键,指出上述疾病虽临床证候表现不一,但它们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均表现出与脾虚痰湿、清阳不升这一病机相关的证候,故治疗均以健脾化痰、升清降浊为大法,以自拟益气聪明汤为基础加减施治,取得了满意疗效,并有助于人们认识上窍疾病的共同规律,找到治疗上窍疾病大的方向,为临床从宏观的角度辨识治疗上窍疾病提供极大的方便,体现了中医重视辨证论治的理念和异病同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修订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84.
[2]李秀月,代民涛,柴可夫.《金匮要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运用析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10):24-27.
[3]郑世琳.试论《金匮要略》中“异病同治”的运用[J].江苏中医药,2003,24(11):50-51.
[4]梁丽丽.从一气周流学说浅析中风病的根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3):3-4.
[5]翟东成,张明波.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浅谈针药并举治疗偏头痛[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7):57-60.
[6]林菊珊.陈美华老师以“风”论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经验[J].福建中医药,201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