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痤疮经验
摘要:张志明教授认为日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痤疮,常由素体脾肾阳虚,内生寒湿,寒湿日久,郁而化热所致,其皮损常以下颌及口周为主,严重者可累及颈部,背部亦可见,此种体质所患痤疮不易外达,有寒而虚阳上浮之征,脉沉迟无力,治法上宜温阳、运脾、化湿、清热、化瘀相结合,用药上张教授主张寒热并进、温清兼施。
关键词:痤疮;温阳;张志明;名医经验
张志明教授是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一、二批省级师带徒指导老师,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张教授治学严谨,对痤疮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其辨证思想独特,用药精准,每获良效。现将张教授运用温阳法对痤疮的诊疗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痤疮[1]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皮损性,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为特征,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丰富部位,除寻常型痤疮外,尚有许多类型,如丘疹性痤疮、脓疱性痤疮、结节性痤疮、囊肿性痤疮、爆发性痤疮、新生儿痤疮、成年女性痤疮、化妆品痤疮等。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肺风粉刺”[2]范畴。中医药内服治疗痤疮因不良作用小、疗效明显,已形成治疗特色。
1痤疮的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炎症反应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等因素密切相关,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性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另外痤疮的发生也与外因有关,如睡眠不足、月经不调、衣着化妆品不当、药物、遗传、情绪不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感染等均可引起本病。
传统中医学认为痤疮的病因主要是肺经蕴热,复受风邪;肠胃湿热,上蒸颜面;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
张志明教授根据“诸疼痒疮,皆属于心火”“荣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结合自己大量的临床实际,认为痤疮的发生不离湿与热,湿、热停留于血分,日久则“热盛肉腐,肉腐成脓”,但湿有寒湿之分,热有虚实之别,大多数痤疮其病因属湿热,但一些日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痤疮,常由素体脾肾阳虚,内生寒湿,寒湿日久,郁而化热所致,此类湿热不同于单纯的湿热,脾主运化,若素体脾阳亏虚,以致脾的运化、升清脾阳的温煦功能失职,水谷、水液不运,寒湿中生,留滞中焦,郁久化热,湿热循经上行,直接侵袭面部,博结气血,以致凝滞于面部皮肉之中,发为痤疮。素体肾阳亏虚,亦可致脾阳亦虚,脾阳亏虚,则寒湿中生,《素问·六节藏象论》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3]肾阴阳失衡,致封藏失职,亦可致虚阳上浮,兼挟湿热,合而为病,发为痤疮,肾、脾、湿三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2痤疮的皮损表现
痤疮皮损好发于面部,亦常在胸背部等多处出现,可遗留疤痕及色素沉着,作为一种损容性的皮肤病[4],多为对称性发作,但对于日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痤疮,张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观察出其皮损常以下颌及口周为主,严重者可累及颈部,背部亦可见,皮损多见丘疹脓疤,色暗红,常连接成片,分界不明显,有痒痛感,此种体质所患痤疮不易外达,有寒而虚阳上浮之征,形体白胖,面色淡白无华,喜暖畏寒,口淡唇白,四肢倦怠,自汗无力,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胖,边有齿印,脉沉迟无力之人患病,则易从寒化,或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腰酸冷痛,下利清谷。
3痤疮的治疗
对于痤疮,西医治疗以消炎、去脂、杀菌及溶解角质为主,方法包括外用、内服两种,外用药如抗生素类及维A酸类等,内服药如抗生素类、抗雄性激素类及维A酸类等,但疗效欠佳[5],易产生副作用及耐药性。祖国医学对大多数痤疮主要采用清肺热、凉血、解毒等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疗效,但对于日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痤疮,张教授认为万不可单用清热之法,若单用清热之法,轻则收效甚微,重则病生他变。病机不一,治疗亦不同,用药上张教授主张寒热并进、温清兼施。治法上宜温阳、运脾、化湿、清热、化瘀相结合,温阳常用附子、干姜,用量不可过大,常配伍磁石以防化火上攻,清热常用银花、连翘、蒲公英,运脾化湿常选用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化瘀常用鸡血藤、赤芍。
4痤疮的饮食防护
张教授认为在痤疮的治疗当中,饮食防护亦很重要,正确的饮食防护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饮食防护不到位,又可致前功尽弃。治疗期间控制酒类、脂肪类、刺激性、油腻性饮食,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充足睡眠对治疗痤疮也非常重要。
5病案
杨某,女,45岁,自述痤疮5年余,曾访求多方名医治疗,收效不佳,慕名诊于吾师,症见:脸部痤疮,以下颌及口周较多,痤疮色黯,摸之内有硬结,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即易腹泻,时伴腹痛,畏寒,腰膝酸困,大便质稀不成形,偶夹不消化食物,精神可,纳呆,易疲乏,舌质黯,苔薄白腻,脉细、缓、沉。辨证:脾肾阳虚、湿热郁阻,属上热下寒之证,治以温补脾肾、清利湿热,处方:附子6g、磁石20g、白术20g、车前子10g、灯芯草6g、酒军6g、玄参10g、蒲公英20g、泽泻10g、通草6g、竹叶10g、赤芍10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并嘱患者饮食清淡,勿过食辛辣、油腻食物,作息要规律,治疗1周后未再新发痤疮,在此方基础上稍作调整,继续服药4周后痤疮明显萎缩,8周后已基本消失,后继服中药调理痘印。
按:本例痤疮患者,张教授认为素体脾阳亏虚,中寒不运,水湿不化,流注肠中,轻则为大便溏薄不成形,重则为腹痛、腹泻。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可见疲乏。脾阳不足,胃阳亦弱,腐熟功能失职,故纳呆食少。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府,故腰膝酸困。舌质黯,苔薄白、腻,脉细、缓、沉均为脾肾阳虚、寒湿内盛之象。然张教授认为,此类痤疮患者,其舌、脉及症状虽无热象,但其能发为痤疮,则不离热,此热为寒湿郁久所化,此为病机之关键。故在治疗上万不可单纯温阳或单纯清热,宜温清兼用、攻补兼施。方中附子辛温大热,温补脾肾阳气,散寒除湿;磁石甘寒,质重沉降,潜纳肾阳,防附子助火上攻,既可温阳又可防化火上攻;白术甘温,补气健脾、运脾化湿,与附子相配,共奏温阳健脾之功;车前子、灯芯草、泽泻、通草、竹叶、蒲公英清热利湿;玄参、酒军清热解毒,釜底抽薪;赤芍活血凉血;甘草调和诸药而获良效。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5.
[2]李日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96.
[3]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5.
[4]刘佳佳.从皮损特点探讨痤疮的辨证论治[J].国医论坛,2016,31(1):18.
[5]杜德荣,陆强益,郭庆.裸花紫珠片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2):6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