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教授运用“通阳泄浊法”治疗胸痹案
基于“阳微阴弦”探讨张志明教授运用“通阳泄浊法”治疗冠心病经验
张东鹏1,张丽敏1,马朝晖2,曲静2
(1甘肃省中医院内分泌科,2甘肃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冠心病;阳微阴弦;通阳泄浊法;
张志明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在冠心病、皮肤病、新冠肺炎等疑难杂症方面有独特的经验和见解。张教授熟练运用舌诊理论,快速准确地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临床疗效显著。笔者跟随门诊诊疗,看到了真实的疗效,在此浅述其临床病例,试图阐释其经验,以供各位专家参考斧正。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全球第一位死亡原因,发病率高,危害严重。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中国CHD的发病和死亡人数也在持续增加;CHD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也是老年人常见慢病[1]。中医学中虽无CHD的病名,古代医籍中早有其典型临床表现的记载,属于中医学:“心痛”“厥心痛”“真心痛”“胸痹”“久心痛”“卒心痛”等范畴[2]。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金匮要略》中提出的“阳微阴弦”是首次通过以脉论理的方式对胸痹心痛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论述,为后世医家分析、诊断、治疗胸痹心痛奠定了有力的理论基础[3]。从脉象来看:“阳微阴弦” 是指脉的太过和不及。《金匮要略》中有关胸痹脉象的另一则条文认为:“胸痹之病……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可见“阳微”是指“寸口脉沉而迟”,“阴弦”是指“关上小紧数”,提示以寸口脉位分“阴阳”的脉学意义[4]。从病因病机来看:“阳微”即本虚,以上焦阳虚为主,“阴弦”即标实,以痰浊、水饮、瘀血为主,上焦心阳虚衰, 下焦阴邪上乘,以至心脉痹阻。从病位来看:“阳微”指胸痹的病位在上焦心肺,“阳微”首先是指阳位的虚衰;而“阴弦”一方,即是中、下焦脾、肝、肾等病变对上焦阳位的影响。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开以脏腑为中心的杂病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先河。病机是指导立法则、处方药的依据,以“阳微阴弦”为基本病机的治疗大法可以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列的有关方剂中推导出来。瓜蒌薤白白酒汤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所列第一张药方。主治胸痹,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胸痹病的主要病机为上焦阳虚,阴气上逆。此方以瓜蒌宽胸降气、消痰开结为主药;薤白味辛苦性温滑而能通痹着之气滞为辅药;白酒味辛性温,宣发助阳,通行营卫为佐药。三药合用,能助胸中阳气,开上焦痹滞,使胸中阳气布达而胸中大气一转,浊阴之气下降,阳盛痹通诸症自然皆除。本方加半夏则为瓜蒌薤白半夏汤,主治胸痹病兼见不得卧、心痛彻背、舌苔白厚或白厚腻、关脉弦滑等症者。此为痰浊盛,故加半夏以除痰。本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此为客气留结在胸中,不只上焦阳虚,而中焦阳亦虚,故阴邪得以留踞,上逆动膈而为胸满、胁下逆抢心。故于瓜蒌薤白剂中加枳实除痞气,厚朴开气结,桂枝行阳气兼能疏肝,不但胸阳得畅,而中焦亦调,故病自痊愈。《金匮》条文还指出胸痹者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之大意,对兼见中焦阳虚证者,可用之。
焦树德认为胸痹的虚,为胸中阳气微而不振,故不必用补,而用宣通之法,阳气即畅,胸阳畅通则阳盛病除,仲景用瓜蒌薤白剂是以行阳为主,不是补阳;即使谈到用人参汤,亦是兼补中阳,并非补胸阳。此乃仲景先师示人对胸痹病应认识到胸中大气为全身之主,实为生死第一关,特于胸痹篇独发其精义,不可不知。曾定伦[5]认为大多数医家用“心阳虚, 心脉痹”之本虚标实病机阐释“阳微阴弦”有待商榷,进一步认为胸痹病中医根本病机应简化为“心脉痹”,其在临床治疗中着眼“痹”字, 以“邪实痹阻心脉, 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 立足痰浊, 血瘀辨治,并总结《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治疗胸痹的方剂, 除人参汤外均以通阳散寒、化痰通脉、止痛为主。
中医历来重视人体阳气的作用,阳气贵夫通,通阳法是一种重要的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方法,通阳, 就是通达阳气,但通阳不同于温阳, 最大的区别在于通阳的应用有时不体现于‘温’,通阳的施治不单纯针对阳虚[6]。通阳法之应用由来已久, 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都有较多论述, 在《伤寒论》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中所列举的常见的阳气不通之证有:寒邪凝敛、真热假寒、燥结腑实、热入心包、肝郁气滞、血行瘀阻、痰湿郁遏、阳气亏虚等证候,分别采用散寒法、清热法、攻下法、豁痰法、行气法、活血法、祛湿法、温里法治疗[7]。而胸痹以“邪实痹阻心脉, 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导致胸痹阳气不通的关键病理因素则有痰浊, 血瘀,水饮等浊邪,故张志明教授基于前人理论,认为心阳的温煦,犹如一轮红日,普照身体,是动力的源泉,通阳泄浊应为治疗胸痹的大法,浊邪得散,阳气畅通,胸痹得除。
典型病案
一.病史资料
1.一般信息
梁某,女,65岁,2022年9月9日,白露后三天。
2.病史
主诉:胸闷、气短2年余,加重伴胸前隐痛1周。
现病史: 患者自诉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劳累后加重,先后多次于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时轻时重,1周前上诉症加重,伴有胸前区隐痛,遂今日于我院门诊就诊。刻下症见:患者神志清,精神尚可,语言对答自如,胸闷、气短,乏力,胸前区隐痛,劳累后上诉症状加重,休息后可自行缓解,睡眠尚可,大小便基本正常。自诉平素少动,嗜食肥甘厚味,查舌质黯红不均匀,舌体胖大,苔白滑厚腻,脉沉滑。
既往史: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病史,平素未服用相关药物;2型糖尿病病史5年余,间断性口服二甲双胍片,具体剂量不详。
个人史及过敏史:无特殊。
婚育史:已婚育。
家族史:无特殊。
图表 1 一诊舌象
二、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包括病名以及证候诊断)
主病主证:胸痹心痛—痰浊闭阻兼瘀热证
患者以“胸闷、气短2年余,加重伴胸前隐痛1周”为主诉,故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痰阻血瘀,心脉闭阻,而成胸痹。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二者可相兼为病。本案患者由于平素少动,嗜食肥甘厚味,且舌质黯红不均匀,舌体胖大,苔白滑厚腻,脉沉滑,根据症状、体质及舌脉故辨证为痰浊闭阻兼瘀热证。
2、西医诊断(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
1.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2. 2型糖尿病。
四、干预措施
1、治疗方案
患者中医诊断以胸痹心痛—痰浊闭阻兼瘀热证为主病主证明确,综合其他症状及患者体质、当地气候等因素,选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其功效为:通阳散结,祛痰宽胸,处方如下:
瓜蒌30g,薤白30g ,桂枝10g,法半夏9g,丹参30g ,茯苓15g ,石菖蒲15g,紫苏梗12g,甘松9g,生姜6g,赤芍15g,郁金20g,苏木9g,淡豆豉3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
2、医生嘱咐
按时服药,避风寒,忌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寒凉之品,调畅情志,14天后再次评估。
五、疗效转归
二诊:2022年09月23日:患者自诉服药后胸闷、气短、胸前隐痛较前好转;睡眠及饮食可,二便调,舌尖红,苔白厚腻。原方赤芍由15g加至20g,继续服21剂。
图表 2二诊舌象
三诊:2022年10月14日:胸闷、气短症状明显减轻;睡眠差,饮食尚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原方加酒大黄6g、连翘20g,桂枝由10g减至6g。继续口服21剂,自诉胸前隐痛再未发作。
图表 3三诊舌象
临证体会
从现代生物学角度认为,脂质代谢是“痰”的物质基础,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痰浊”密切相关,体现了从 “无形”变为“有形”的发展规律,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更多中医学者认为血脂异常当为“血中之痰浊”[8],其会导致血液黏稠性增高,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刘继东[9]等人认为 “痰浊”“痰结”“痰瘀”概括了动脉粥样硬化病机演变的全过程,其中,“痰”的变化贯穿始终。并从现代生物学角度解析动脉粥样硬化(AS)“痰浊-痰结-痰瘀”病机演变规律认为:痰浊是AS发生的初始起因,此阶段对应AS早期,并无实质斑块而以内膜水肿为主要表现;痰结是AS发展的中间环节,此期主要涉及的病理形态包括脂质条纹与纤维斑块的形成;痰瘀是AS形成的终末表征,在此阶段随着脂质进一步沉积,沉积的脂质进一步加重吞噬细胞的聚集,血小板的黏附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等,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进而纤维被膜渐渐变薄,逐渐演变为不稳定型的斑块。故应从痰瘀病机入手,采用通阳泄浊法,改善冠脉循环。在该案治疗中以胸阳不振为本,痰浊、瘀血为标,在选方用药中,以温通心阳治其本,兼以祛湿化痰,活血化瘀治其标,标本兼治,故选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方中瓜蒌性寒滑利主善散胸中之痰热,薤白性温味辛苦通胸中之阳气,法半夏燥湿化痰消痞,三者相伍涤上焦之痰浊,散阴寒之固结。配伍苏梗、甘松宽胸行气止痛,加强瓜蒌、薤白之功。桂枝、生姜合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石菖蒲、茯苓健脾利湿、燥湿化痰,脾得健运则 水湿得化;丹参、苏木、郁金、赤芍凉血活血化瘀,气血并调;淡豆豉性凉味辛苦宣透郁热。诸药合用,以辛温化湿之品温通阳气、涤荡痰浊,通阳泄浊,从而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邮箱;zdp2009163@163.com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瓜州路416号甘肃省中医院;
电话:18919832156
基金项目:国家优势中医专科建设项目(甘卫中医函(2023)63号);国家自然基金:82360955;甘肃省重点研发项目:20YF3FA019;甘肃省重点研发项目:20YF8F089;
参考文献:
[1] 王杨淦, 梁芳. 老年冠心病慢病管理指南[J].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3, 15(1): 30-42.
[2] 尹嘉, 洪曹栋, 牛天福. 冠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 中医研究, 2019, 32(12): 76-80.
[3] 杨帆, 李云海. 对《金匮要略》中“阳微阴弦”再认识[J/OL]. 中医学报, 2021, 36(12): 2496-2499. https://doi.org/10.16368/j.issn.1674-8999.2021.12.516.
[4] 张丽珍, 郑峰. 沈宗国运用“阳微阴弦”理论辨治胸痹验案二则[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2(2): 24-26.
[5] 邱敏, 孙科, 陶劲, 等. 《金匮要略》胸痹“阳微阴弦”病机探微[J/OL].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 23(2): 151-152.
[6] 刘庆申. 《伤寒论》通阳法初探[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18): 159-160+163.
[7] 刘宁. 论《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对通阳法的运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6): 1922-1924.
[8] 王惠惠, 刘新宇. 刘新宇教授基于“痰浊”理论辨治血脂异常经验[J/OL].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4): 139-142.
[9] 刘继东, 张哲, 贾连群, 等. 从现代生物学角度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痰浊-痰结-痰瘀”病机演变规律[J/OL].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 39(2): 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