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教授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崩漏临床经验总结
张志明教授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崩漏临床经验总结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科 金娟
摘 要:崩漏属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属疑难病,其病机较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张志明教授认为崩漏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颇为密切,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不能制约经血是崩漏的致病之本,且三者间常因果影响,互相转化。在治疗上,各医家针对崩漏的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通过从肝脾肾论治崩漏的角度出发,总结张志明教授治疗崩漏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崩漏;肝;脾;肾;中医药治法;
崩漏是以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为主要表现,二者又常相互转化的病证[1,2]。《四圣心源·崩漏》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崩者,堤崩而河决;漏者,堤漏而水渗也。”[3]崩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国内文献报道该病的发病率约占妇科门诊患者的10%[4]。本病概括了现代医学多种妇科疾病的阴道出血。国际妇产科联盟将月经的经期长度、出血量、周期频率、规律性4项指标中任何一项不符合正常标准、源自宫腔的出血定义为异常子宫出血[5],包括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性出血、宫内节育器安置后及人工流产术后引起的阴道异常出血等,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均可发。西医临床常行诊断性刮宫术或孕激素口服止血治疗,但患者接受度低且容易复发。中医药治疗该病往往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患者容易接受。
1病因病机
1.1肾虚为本
肾藏精、主生殖,胞络系于肾,有阴阳二气,为水火之宅。五脏的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根本。肾阴肾阳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若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大病“穷必及肾”,导致肾的功能失常;若肾气不固,冲任损伤,摄纳无权,经水妄行,则发为崩漏。经间期至经前期冲任处于精血充盛时期。此期“血旺气盛,阴生阳动,阴蕴精泌,血海宽盈”。《素问·阴阳别论篇》记载:“阴虚阳搏谓之崩”。若阴血不足、阳气亢盛,迫血妄行亦致崩漏,胥京生教授认为崩漏根本在于肾虚血少[6]。青春期多因先天肾气不足,生长发育迅速,易导致肾气不足,阴阳之气失衡,失去制约经血之力;育龄期由于经、孕、产、乳等因素,可致肾阴亏虚,虚火内炽,热伏冲任,扰动血海;更年期冲任虚衰,天癸渐枯竭,不司封藏,阴精不足,命火妄动[7]。
1.2脾虚为要
清代唐宗海在《血证论》提出:“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提示治疗崩漏总以治脾为主。王苹教授结合前人经验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通过调理脾胃可调节人体气血化生及运行,故从脾论治是治疗崩漏的关键[8]。脾主统血,为机体后天之根本,饮食不节或长期情志活动不当最易引伤脾,李东垣认为气虚下陷,与阴火亢盛相结合,促成湿热邪气的产生是崩漏发病的主要病机。同时还指出因情志失常而致脾胃元气不足形成的一种特殊辨证,脾阳充盛,则月事以时下;脾气衰微,不能发达木气,统摄失司,则血非时而下。
1.3肝失疏泄为基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肝疏泄正常,气机调达则气血和调,血行流畅,为月经以时下的重要条件。《诸病源候论》指出:“冲任之脉虚损,不能制约经血,故非时而下。”《丹溪心法》曰:“崩下由脏腑损伤,冲任二脉气血俱虚故也。”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隶属肝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助其疏泄不及。闭封失职,冲任不固,发为崩漏;或肝肾阴虚,阳气亢盛,虚火内动,冲任失摄而发为崩漏[9]。《傅青主女科·郁结血崩》中有云:“肝之性急,气结则其急更甚,更急则血不能藏,故崩不免也”[10]。女子心神情志易郁,郁怒损伤肝气,五行之中肝木克脾土,而产生脾虚之征,脾失统血,导致冲任不固,出现崩漏[11]。
2临证治疗
脾肾的关系为先天后天互促互助的关系,肾为五脏阳气之本可温煦脾阳,助脾完成运化功能,脾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畅旺滋养肾精,使其发挥作用。 肝藏血,主疏泄,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和疏泄气机的作用。肝血下注冲脉,则血海定期蓄溢。肝主疏泄,能调节一身之气机,肝通过冲任督脉与胞宫相通, 从而使子宫行使其藏泻有序的功能。故张教授论治崩漏以疏肝理脾、补肾健脾为主要治则。
3典型案例
古某(32836852),女,48岁,甘肃省宕昌县。
2022年7月19日初诊:无周期性阴道出血半月。患者自诉2021年6月出现月经周期、经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少则半月多则一月,出血量较多,2021年11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宫颈息肉,予以息肉切除术,术后上述症状改善,2022年7月开始病情又反复,现阴道出血半月,出血量多,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面色淡黄,饮食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
舌诊:舌质黯,舌尖少苔,舌根部苔白厚腻。
脉诊:脉沉细。
辨证:脾肾不足兼湿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止崩、调理冲任。
处方:温脾汤加减。
淡附片3g 干 姜3g 红 参3g 酒大黄6g
炒苍术10g 当 归15g 炒白芍15g 茜草炭12g
艾叶炭6g 炒白术30g 砂 仁6g 荆芥炭20g
玄 参12g 龙 骨15g
中药配方颗粒,14剂,温水冲服,日1剂,分2次服用。
二诊(2022-08-02):患者自诉服药后7天,出血停止,神疲乏力较前改善,仍有气短,面色淡黄,饮食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
舌诊:舌质黯红,苔白腻。
脉诊:脉缓。
辨证:脾肾不足兼湿
治法:健脾补肾祛湿,和血调经。
处方:温脾汤加减。
淡附片3g 干 姜3g 红 参3g 酒大黄6g
炒苍术15g 当 归15g 炒白芍15g 茜草炭12g
艾叶炭6g 炒白术30g 砂 仁6g 荆芥炭20g
玄 参12g 龙 骨15g 木 瓜20g 蚕 沙15g
茯 苓12g
中药配方颗粒,14剂,温水冲服,日1剂,分2次服用。
三诊(2022-08-16):再未出血,神疲乏力、气短明显缓解,面色较前好转,饮食可,睡眠欠佳,多梦,二便正常。
舌诊:舌质红,中部少苔,边尖苔薄白。
脉诊:脉沉缓。
辨证:脾肾不足兼湿
治法:健脾补肾祛湿,和血调经。
处方:温脾汤加减。
原方基础上加生地黄12g
中药配方颗粒,14剂,温水冲服,日1剂,分2次服用。
四诊(2022-09-02):8月23日月经来潮,经期7天,色暗红,伴有血块,余无不适,饮食可,睡眠可,二便正常。
舌诊:舌质红,苔薄白。
脉诊:脉弦细。
辨证:脾肾不足兼湿
治法:健脾补肾祛湿,和血调经。
处方:温脾汤加减。
淡附片3g 干 姜3g 红参3g 酒大黄6g
炒苍术6g 当 归15g 炒白芍20g 茜草炭12g
艾叶炭6g 炒白术30g 砂 仁6g 荆芥炭20g
玄 参9g 龙 骨15g 木 瓜20g 蚕 沙15g
茯 苓12g 生地黄20g
中药配方颗粒,14剂,温水冲服,日1剂,分2次服用。
按语:从患者症状看,出血量多,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面色淡黄,结合舌脉,主要以气虚为主,侧重于脾气虚,脾主统血,虚而不摄,且更年期妇女,肾气渐衰、天葵渐竭,封藏不固,冲任、胞宫失调出现崩漏,故出现崩漏,且脾虚日久,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故本病机主要为脾肾不足、冲任不固兼湿。
气为阳之渐,阳为气之极,气损则阳衰,补气需温阳,因此选用温脾汤为基础方。方中淡附片大辛大热之品以温壮脾肾之阳,干姜温中助阳,助淡附片温中散寒,附片、干姜小剂量相伍,使全方温而不热,起到温阳摄血的作用(澄源是为了有效地塞流);炒白术,炒苍术燥湿健脾,砂仁化湿醒脾,脾胃健运,一可加强气血化生,二则滋后天以养先天;红参、当归、炒白芍益气养血和血疏肝(澄源与复旧并行);离经之血,便为瘀血,荆芥炭活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塞流之中寓以澄源);龙骨、砂仁潜纳,引药入肾,龙骨也有一定的收敛固涩作用;虚损日久,必伤其阴,玄参以防虚火上浮,全方三法并用,共奏温补脾肾、益气止崩、调理冲任之功。
4结语
目前,崩漏已经成为妇科的难治之症,在治疗时,要明确其病因,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辨证论治,补肾、调肝、理脾,是治疗崩漏的重要着手点,对本病的诊疗有显著的效果,对于西医而言,中医有其独立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8.
[2]马宝璋,齐聪.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4-87.
[3]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146.
[4]王慧颖,欧阳惠卿,黄宝玉等.补肾活血中药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04):264-267.
[5]FRASER I S, CRITCHLEY H O,BRODER M, et al.The FIGO recommendations on terminologies and definitions for normal and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J].Semin Reprod Med,2011,29(5):383-390.
[6]张海英.胥京生论治崩漏经验[J]. 山西中医, 2023, 39 (10): 4-6.
[7]张婉婷,黄熙理.黄熙理治疗崩漏的经验[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3 (16): 46-49.
[8]杨欣怡,苏逸旭, 张婷婷,等,王苹从脾论治崩漏经验[J]. 河南中医, 2023, 43 (10): 1497-1501.
[9]陈婷玉, 吴兆利. 崩漏从肝脾肾论治的研究进展[J]. 智慧健康,2021,7 (08): 28-30+35.
[10]姜德友,周岚,和鹏飞等.崩漏源流考[J].吉林中医药,2021,41(06):833-836.
[11]姜洋,梁志齐,高叶梅等.杨玉华以奇经辨证论治崩漏[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0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