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情 最美中医人(三十四)┃勇者逆流而上 ——记肺病科主任李兴芳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砥砺初心使命的检阅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疫”,是彰显医者大爱的广播书;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磨炼平凡英雄的试金石。
2020年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全国蔓延,疫情之下,有人抛舍下年迈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毅然奔赴一线,有人不惧风险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与时间赛跑。李兴芳,甘肃省中医院肺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作为这场疫情阻击战的排头兵,从1月17日开始,他就已经带领科室全体人员冲锋在了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勇者无私:特殊时期,我不上谁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难之中方显医者仁心,特殊时期,我不上谁上。敢打敢拼,敢于冲锋,作为一名有着2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大疫面前,李兴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1月29日,老年病科副护士长廖玉婷在医院发热门诊值守,一名从湖南来的患者经过诊疗和专家会诊被列为可疑患者,需要进行咽拭子采集。
“主任,我进去给你当助手吧。”
“你不要进去,我一个人就可以。” 李兴芳拒绝了护理人员的帮忙,一个人完成了咽拭子的采集。
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对可疑发热病人采集咽拭子无疑是最危险的一项工作,截止目前医院共采集咽拭子10多份,每一次都是李兴芳单独完成。
李兴芳说,“不是说自己不怕死,但标本的质量决定了判断的结果,采集咽拭子非常危险,需要专业的操作,如果标本采集不好,化验结果报了假阴性,是对医院和社会的不负责任”。
危险时刻,他总是冲锋在前,十多次采集,就意味着在病毒感染的危险边缘游走十几遍。“虽然危险,但只要能早点诊断或者排除,就可以减轻所有发热门诊的压力。”
“看着他护目镜下那双坚定的眼神,我心里五味杂陈,李主任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他这样冲锋在前的医生,我们何愁打不赢这场战役。”护士廖玉婷说。
疫情期间,别人到医院来都觉得危险,发热病房更是危险中的险地,但自从医院成立发热门诊以来,李兴芳每天最少去一趟。
疫情发生后,医院防护物资紧缺,李兴芳就自费7000多元托朋友从欧洲下单到泰国买了110个标准的3M1860口罩供科室医务人员使用。
肺病科人员一直非常紧张,疫情期间,肺病科相当于一个发热缓冲病房,科室人员又要负责发热门诊病人的诊治和全院其他病区的发热会诊,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医院交叉感染,李兴芳担心别的科室调过来人员的业务不熟练,院感防护做不到位,所以他从来没有向医院申请调配人员。
考虑特殊时期肺病科可能存在特殊的感染问题,他们科室的人都主动不去食堂买饭,“就怕我们的病人万一有问题,尽可能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过年期间,他们科室自己准备了20多箱方便面还有很多零食小吃成了他们科室的工作餐。
勇者无畏:青春热血,使命担当
在这个特殊的春天,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英雄向险而行,还有更多英雄让人泪目,还有很多人付出汗水甚至生命守护着一方健康平安。
从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李兴芳就将爱人和孩子送回来了爱人老家,开始吃住都在科里,全时段处于待命状态,时刻准备着奔赴武汉一线支援。他的妻子发来短信“昨晚接到你的电话,听你那语气,知道你已经做好了去武汉的准备,我已为你准备好了行李箱,箱子里有……”,说起爱人和孩子,这个铮铮汉子的眼眶也湿润了。
“主任当时是笑着给我们念短信内容的,我们都哭了,他自己也边笑边流泪。”肺病科护士长刘晓霞哽咽着说。
疫情发生后,李兴芳给全科室的人写了封《致全体肺病科同仁及家属的信》,他在信中写道:一场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打响,此时此刻的我们深感有责任和义务前往武汉,去履行一名医者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感谢各位家属,是你们在背后默默地支撑,支持着我们一路向前。”
疫情发生后,肺病科的护士分成两班人马,一组管发烧的一直不回家,吃住都在科里。从1月20日开始到2月23日,肺病科共收治了发热病人48个,非常时期如何做好这些病人的甄别工作,不但任务重而且难度大。尤其有流感症状的每一个病人都要反复的回顾病史、分析化验检查和科室同仁讨论研究,每诊断治愈一个病人如同完成一个短跑冲刺。大家是即疲惫又兴奋。面对未知的危险和繁重的工作,科室全体没有一个人掉队、抱怨,都在咬牙坚持。
说起自己的团队,李兴芳说:“对这些孩子还是有愧疚的,科里的护士年龄都比较小,没有经过这么大的事情,但工作上都是说什么干什么,义无反顾”。
“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1月28日,肺病科医生苟占彪作为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员奔赴武汉,送别的清晨,李兴芳和肺病科的全体同事手拉着手一起做了个必胜的V字。2月4日,肺病科护士长刘晓霞和护士宋媛媛再次作为支援武汉的第二批队员奔赴武汉,对于远征的同事,李兴芳除了鼓励,更多的还是不舍和担心。
英雄已经出征,勇者还在坚守,这是全民战,这也是一场阻击战,无论是在武汉还是在医院,在医院党委和院领导的领导下,李兴芳和许多的同事一起,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努力奔跑着。
2月13日凌晨3点,刚刚睡下不到三个小时的李兴芳被电话吵醒,新冠肺炎发生以后,甘肃省中医院被确定为张掖、武威、嘉峪关、临夏确诊病人的主责单位,需要每天对确诊的病人进行跟踪治疗,分析讨论,而当地只要有发热不确定的病人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李兴芳。
会诊完病人的李兴芳没了睡意,又开始坐在电脑前查看病例,早晨上班第一时间要到发热门诊,然后又要与各地的专家远程会诊新冠肺炎病人2小时,还要随时到医院各临床会诊发热病人,“特殊时期大家都特别怕,只要有发烧就打电话。”
李兴芳忙的像个陀螺,从疫情发生到现在李兴芳每天基本上只能睡五六个小时,经常被电话吵醒。医院被作为后备定点医院后,李兴芳从发热病房的选址到规划,跑遍了医院的东院区和西院区的每一栋建筑,最忙的时候甚至两天都没有睡觉,他说“压力太大,生怕走错每一步。”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肺病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就一直战斗在防控疫情的一线。早在1月17日看到相关报道后,护士长刘晓霞就嘱咐科室护理人员“尽量不要出远门”。同时,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在科主任李兴芳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相关文件、准备所需物资。1月23日,医院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后,全科立即进入备战状态,迅速组建了两个备战梯队,形成从诊断到救治的医疗团队,并准备了简易的防护装备,每天反复练习。
“作为科室里的主心骨,主任用他的那份从容淡定、井然有序,以及良好的专业素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让科室每一个人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时都能安心、踏实的工作”刘晓霞说。
勇者必胜: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面对凶险的疫情,每个人都在坚守,每个人都在拼搏。这些天,我们说的最多,听的最多的就是: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你们都不要怕,有我在,我不会让你们任何一个人出问题”李兴芳每天早上都会在科室的工作群里为同事们打气加油,这份鼓励也让科室的同事们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对李兴芳来说,这不仅仅是鼓励,也是来自于他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
作为甘肃省中医院首届医师节优秀医师,从业整整20年的他与传染病打交道已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了。他曾经参与过2003年“非典”的救治工作,在“非典”病房工作过5个月。
“刚开始没有任何信息的时候害怕过,但疫情在不断推进,发现自己有好多的知识需要去填充,从刚开始的指南1版到5版越掌握的多就越不怕。”在科室同事眼中,李兴芳不仅仅是带领他们冲锋陷阵的将军,更是可以让他们大获全胜的定心丸。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但我们必须经历严寒而漫长的冬天,防控疫情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所有人都坚信我们必然会取得这一场战疫的全面胜利,因为我们全院上下一条心,从院领导开始,后勤保障、物资供应,医疗救治等工作高效运转,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全民战。
“自信,是生命的脊梁”这是李兴芳最喜欢的一句话。2月13日,他在朋友圈中写道:“这是一场战争,已经到了总攻的决胜时刻,虽然看不见硝烟弥漫,听不到炮声隆隆,可我们依然能感觉到战场的严峻,紧张,压抑,甚至还有痛苦和迷茫,也不知道何时,何地会被流弹击中,然后要么活着,要么倒下,活着的人会继续战斗,倒下的会激励着后来人继续冲锋。既然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就不会辜负历史对我们的期望。相信胜利的五星红旗终究会在武汉和全中国飘扬,到那时候我们就唱着凯歌,迈开六亲不认的步伐,嚣张的走向回家的路。”
杏林儿女多壮士,誓扫病毒人间清,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面对疫情,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李兴芳一样的勇者敢于逆流而上,我们的人民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在这场抗击疫情的全民战中,我们必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