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情 最美中医人(二十一)┃检验人,名副其实的“终结者”

发布时间:2020/02/13 点击数: 字体:

无论规模大小的医院里,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临床医生,不出现在住院患者的病床前;她们也不是护士,不穿梭在护理站和病房之间。但是,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他们,他们是躲在幕后的白衣天使,他们就是为临床一线提供精准服务的“检验人”。

 平日里的实验人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总是处在幕后,所以,还会常常被边缘化。2020年冬春之季突然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却把实验人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检验科往日的平静。疫情发生后,按照医院党委的统一部署,检验科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启动科室应急预案,承担起检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核酸检测的重要任务,为确诊病例提供最具价值的情报。因此,他们也是冲在一线直面新冠肺炎病毒的战士。

1月22日晚,医院检验科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定点检测单位。从此,PCR(核酸检测)实验室小组人员全面备战,科室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要求全员取消休假,提前返岗。科主任邢福军、副主任梁勤迅速组织科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确保每个人做好防护和备战准备。

田卫花接到通知的时候,她刚正在医院住了半个月院后在家休病假,但是她没有半点犹豫,第一时间重返工作岗位,可是因为疾病没有完全康复,又必须大量喝水,实验室里不能随时脱掉防护服,她主动提出穿着纸尿裤也要进入实验室。

周思彤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女儿还不到一岁,正在哺乳期,接到通知以后,把两个孩子留给自己的妈妈照顾,义无反顾地进入PCR实验室。

检验科严格按照要求,临时划分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区域,并配合发热门诊,设置发热门诊标本专用通道,开设了发热门诊窗口和专用血常规检验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仪器,以缩短医生诊断时间和减少相关患者标本的转运时间和传播风险。

202002131458421950.jpg

当首例患者要进行实验室检查的时候,在防护还未完全到位,核酸实验室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检验流程正确可操作,获得第一手资料,邢福军带领田卫花、周思彤两位同志,共同承担了感染风险较大的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的检验工作。

1月31日凌晨3点18分,医院检验科分子生物实验室开展的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出炉了,这意味着每一个患者的确诊时间将大大缩短,为使患者早隔离、早确诊、早治疗赢得了时间。

每天,检验科医生都是深藏在实验室里与病毒打交道,属于“密切接触者”,存在很大的风险,操作时必须穿戴护目镜、防护服、橡胶手套……只有全副武装,才能直面病毒。每次从穿戴连体防护服、防水靴套,戴N95口罩、护目镜、双层乳胶手套进入实验室,再到检验性质复杂的鼻咽拭子、痰液、血液、血清标本等样品,很多流程都需要反复操作,操作时间需要8个小时以上。

检测期间,工作人员不能进食、不喝水、不上厕所;防护服密不透气,穿在身上很快就满身大汗;长时间戴N95口罩会有缺氧的感觉;戴着护目镜工作,镜片会起雾,每轮实验下来,都是对实验人脑力和体力的极大考验。尽管如此,核酸检测小组的成员毫无怨言,坚守岗位,保质保量完成了检测任务。

202002131454096716.jpg


由于新冠肺炎检测的试剂盒都是在紧急情况下研发和生产的,没有工程师的技术支持,操作人员都是凭借自身的经验和工作积累在摸索中完成所有流程的。

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实验室每天定时做好消毒通风工作。梁勤副主任让儿子从美国寄来了一箱n95口罩,并拿来自己家里的防护眼镜供实验人员使用。

实验室内,检验人在紧张快速地操作着;实验室外,接收病人标本的工作也不可或缺。为了配合临床病原体的筛查,科室将呼吸道九联检等检验项目由原来的两三天出一次报告改为每天出报告。付慧、杨邵华、窦娇莹、魏曼等同志放弃休息,主动加班加点,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与样本里未知的病原体作斗争。

202002131455039190.jpg

作为检验人,也许他们不了解每一位送检患者的病情,更不知晓每一份检测标本背后的故事。但是,他们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细心、镇静和一丝不苟发出一份份医生和患者期盼的检测报告,诠释着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责任和担当。

根据《关于调整我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程序的通知》,我院检验科还将承担兰州新区新冠病毒疑似患者核酸检测的任务,他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是,我们相信,检验人定会不辱使命,逆行而上,把好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的最后一道防线。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