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战报(三十一)┃ 中医人的抗”疫“日记
2020年3月15日
史晓伟 甘肃省中医院第六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员
在我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分院呼吸四病区,住着一位85岁高龄的中医人,大家都说他性格古怪倔强,常常不配合治疗,他就是31床的殷老爷子。
那天晚上是我值的第一个夜班,我熟悉完病区负责的患者病情,忙完手头的活正准备靠椅小憩一会,突然接到护士站的电话,“史医生,31床患者烦躁,说他气短胸闷,要见大夫,监测生命体征平稳,血氧饱和度96%。”
“好,我马上过来”。
“爷爷,我是值班大夫,您哪里不舒服啊?”老爷子不说话,我把床摇高了些,护士小声告诉我,老人家是一名退休的老中医,是个孤寡老人,膝下无儿女。
“爷爷,我是甘肃省中医院的大夫,我们是同行啊,让我给您把脉吧。”
听到我也是中医人,老人家绷紧的面容似乎舒展了少许,并没有反对我给他把脉。
“您这是结代脉啊,以前心脏不太好啊”。老人家点了点头。
在做了相关检查排除老爷子的心肺急症后,我似乎感受到黑夜的寂静给老人家带来的孤寂。那天晚上,我和这位同是中医人的老人家聊了半个多小时,老人家告诉我他双手起皮是因为肺不好,因为“肺主皮毛”,聊天中,老人家矢气数个,自述气不那么短了,胸也不闷了,我说“这是肺与大肠相表里吧”,老人家给我竖起了大拇指。
以后的每次查房,老人家都很配合,总有跟我们说不完的话题。目前老人核酸检测结果已转阴,肺部也恢复得很好,很快就要出院了。
1床大姐,是武汉当地某医院的一位食堂职工,性格开朗,她刚来住院的时候,症状相对较轻,只是气短、乏力,经过我们中西医结合的精心治疗,她的肺部感染很快吸收,症状逐渐消失。
每次查房,大姐都会说:“感谢你们甘肃医疗队,感谢你们甘肃的中医,疫情过了你们一定要来武汉玩,我陪你们吃热干面。”短短的一句话,字里行间流露着“热干面”与“牛肉面”的深厚友谊。
出院那天,她跟我说:“还是要跟你们说一声谢谢,我非常兴奋,回家再隔离14天,我就可以上班了,还有很多医务人员等着我给他们配餐呢!”你趴下了我来扶,你起来了我们一起战斗,抗疫一线的医患情、战友情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5床阿姨,病程较长,核酸检测结果也转阴了,但气短的症状依然非常严重,一活动更严重,上个厕所都会气喘吁吁。我进病房查房,看到她面色晦暗、语音低沉,查体舌质紫暗、苔黄腻,脉数按之无力,自诉气短、易出汗、畏寒、喜热饮。
“大姐,您平时是不是容易怕冷,爱出汗呢?”
“是呀,您说的太对了。”
这很显然是素体阳气亏虚外兼湿热的病例,辨证后给予温阳补气、清热化湿、活血通络的汤剂口服,3剂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患者气短症状出现好转,之后经调方治疗5个疗程后气短明显好转,脸上也出现了光泽,也没有那么怕冷了。
阿姨说:“我现在上完厕所后不再气短了,不那么爱出汗了,谢谢你们!”
在对诊治病例的总结中我写到,首先,新冠的治疗中,既要遵循“疫”的共性,也要关注患者的个性特点,而辨证施治是最科学的办法。其次,要关注患者的体质,同样的病因,但因为平素体质的不同,在疾病表现、病程长短、转归上都会有不同。再次,要结合现代科学研究,让辨证更科学。最后,在治疗中,我们看到疫情带给患者身心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对于不同的患者,结合他们的职业、经历等,要采用合适的方式给与适度的人文关怀,或者在治疗中加用一些疏肝理气的药物,对疾病的恢复会达到良好的作用。
作为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本次支援武汉抗疫中医专家组成员,我将这些治疗体会分享给了专家组,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更多的患者通过中医药治疗,能够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